《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研究
【摘 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在技术不断更新和教学条件约束下,课程教学存在许多不足,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各因素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巨大,社会对建筑给排水方向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崛起,生态小区、绿色建筑、生态家园等新概念的提出,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注入了新的知识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建筑给排水工程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都为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1 课程特点 1.1 内容多更新快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涉及的内容繁多,包含建筑的给排水、消防、热水、中水、水景、饮用水等内容。给水、排水、雨水等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课堂讲解时易于理解。但消防、热水和中水等系统接触较少,理解较为困难。
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材料、技术更新快,图集、手册、样本多,为学生学习应用也设置了困难。 1.2 综合性强
建筑给排水是建筑工程中的配套设备工程,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与建筑、结构、暖通、电器等专业配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给排水的理论知识还需掌握设计、施工、管理的技能。同时学生学习该课程也必须要有《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便于进行各系统的水力计算和设计绘图。 1.3 重点面广
在其他课程中一般都有重点和非重点章节和内容,但在建筑给排水课程中各章节所包含的各系统内容,在建筑功能配套组成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人们对建筑多功能要求的增高,它们在建筑后期使用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也就决定每个系统在学习中都是重点,并且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规范、标准也是有差距的,学习任务较重。 1.4 实践性强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对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过程,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规范条目真正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
1.5 社会需求大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数量需求呈上升趋势,建筑给排水方向成了给排水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以我校为例,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近70-80%给排水毕业生都投身到建筑行业工作。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计资料不全
现在建筑中的给排水管道很多采用暗敷,学生在建筑中很难直接看到,对给排水管道的布置缺乏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而现场管线、新材料、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采集工作任务重、费用高,很难做到齐全;另外建筑给排水设计需要的工具书较多,更新也快,如规范、标准、图集、手册等,而学校图书馆相关资料缺乏或陈旧。
2.2 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型建筑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建筑给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等,但由于高校课程设置与新技术传播应用存在时间滞后等原因,这些新知识要写进课本需要更长一段时间。常会出现,《规范》里的内容早已更新,课本还在使用旧规范条文,使得课堂内容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和错误较多。
2.3 实验条件不足
建筑给排水各系统在工作中的水力条件复杂,实验装置占地面积较大,台套数较多。为研究和演示系统中水的运行情况和特点,大面积、高空间、多层次的实验场地以及透明实验管材的使用,都给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项目的开设和实验场地的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2.4 实习效果差
投入运营的建筑对建筑给排水的管道、设备进行了装修遮挡,无法看到;在建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接受大量学生现场实习。这些都使得该课程的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2.5 教师能力欠缺
任课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设计和现场能力差,对规范理解、应用不到位,对配套专业协调不明了的现象。在设计指导工作中,很难将设计系统化和标准化。甚至有些教师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对建筑市场的新规范新材料关注度不够,致使设计思路和理念落后。 3 建议和思考
3.1 补充讲义内容,弥补教材不足
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增加和调整授课内容,以避免教材再版、更新滞后的缺陷,及时将新的设计实例、手册规范的新内容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可采用视频、图片、图纸、动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