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的不确定度评定
1. 检测方法 1.1 方法依据
依据《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1894-1989)》直接测定水中的铁、锰,对水中铁、锰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2 方法原理
在60℃以上水溶液中,过硫酸钾可分解产生硫酸氢钾和原子态氧,硫酸氢钾在溶液中离解而产生氢离子,故在氢氧化钠的碱性介质中可促使分解过程趋于完全。
分解出来的原子态氧在120-124℃条件下,可使水样中含氮化合物的氮元素转化为硝酸盐。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机物同时被氧化分解。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波长220和275nm处,分别测出吸光度A220及A275,求出校正吸光度A。 1.3 主要仪器及实验条件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mm石英比色皿 具玻璃磨口塞比色管,25mL 1.4操作流程 1.4.1样品预处理
试样制备:去实验样品(在水样采集后立即放入冰箱中或低于4℃条件下保存,但不得超过24h。水样放置时间较长时,可在1000ml水样中加入约0.5ml硫酸酸化到pH小于2,并进款测定)用氢氧化钠20g/L或硫酸溶液1+35调节pH5-9从而制得试样。如果试样中不含悬浮物按以下步第(1)骤测定。试样中含悬浮物则按第(2)步骤。
(1)用无分度吸管取10.00ml试样(cN超过100μg,可减少取样量并加去离子水稀释至10ml)置于比色管中。加入5m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塞紧磨口塞用不塞用布及绳等方法扎紧瓶塞,以防弹出。将比色管置于医用手提蒸气灭菌器中,加热,使压力表指针到1.1-1.4kg/c㎡,此时温度达到120-124℃后开始计时。或将比色管置于家用压力锅中,加热至顶压阀吹气时
开始计时。保存此温度加热半小时。冷却、开阀放气,移去外盖,取出比色管并冷至室温。 (2)试样中含悬浮物时,先按(1)中步骤操作进行,然后待澄清后移取上清液到石英比色皿中测定。
显色:分别向试样中加入盐酸(1+9)1ml,用无氨水稀释至25ml标线,混匀。 空白试验:空白试验除以10ml水代替试样外,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试剂、用量和分
析步骤进行平行操作。
1.4.2总氮标准溶液的配制
硝酸钾标准贮备液CN=100mg/L:硝酸钾(KNO3)在 105-110℃烘箱中干燥3h,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取0.7218g,溶于去离子水中,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标线在0-10℃暗处保存,或加入1-2ml三氯甲烷保存,可稳定6个月。
硝酸钾标准使用液,cN=10 mg/L:将贮备液用去离子水稀释10倍而得。使用时配制。 1.4.3校准曲线的绘制
用分度吸管向一组(8支)比色管中,分别加入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10 mg/L,0.00 0.50 1.00 3.00 5.00 7.00 9.00 10.00ml。加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然后按于试样相同的步骤进行样品预处理。使用光程为10mm比色皿,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以无氨水做参比,分别在波长220与275nm处测定吸光度,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绘制吸光度-氮含量工作曲线。 1.4.4测定
将显色后的样品放入到10mm比色皿,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以无氨水做参比,分别在波长220与275nm处测定吸光度,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从工作曲线上查得氮的含量(ug),再除以试份的体积ml,即得到试样中氮的浓度。 1.4.5 样品测量值
通过校准曲线拟合,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某总氮标样的浓度,得数据
表1某总氮标样测定结果 次序 1 2 3 4 5 6 平均值 标准偏差
2 数学模型 2.1 计算公式
测得量(μg) 29.6 29.5 28.9 29.0 29.1 29.2 29.2 0.088 浓度mg/L 2.96 2.95 2.89 2.90 2.91 2.92 2.92 0.0279 水中总氮浓度计算如下:
C?m v其中 m ——水中总氮的质量,μg V —— 水样体积,mL
C —— 为水样总氮的浓度,mg/L 2.2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总氮不确定度数学模型为:
uc(C)?u(m)??u(v)?2????u(c) a?C?m???v??其中 uC(c)——C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u(m)—— m 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u(v)一— V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ua(c)——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3 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分析
3.1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ua(c)
在重复的条件下连续测量6次样品,通过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0.0279,其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x)?22S(xi)n?0.02796?0.0114mg/L。相对标准偏差为:
ua(c)?ux0.0114??0.0039
2.92x??3.2测得量m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质量m 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由溶液的质量一吸光值拟合的直线求得m时所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即线性最小二乘法校准的不确定度) ,记为u1(m);二是配制硝酸钾标准贮备液所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记为u2(m);三是由标准贮备液配制成磷酸盐标准溶液所产生的不确定度,记为u3(m);三是由水样在消解过程中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记为u4(m),根据经验以测定值3%估计,按均匀分布计算。
3.3 样品体积V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样品体积V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取样所用的10mL移液管的不确定度;二是样品消解后的比色管中定容至25mL的不确定度。
4.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4.1 u1(m)的计算
总氮的校准曲线方程表示为: y=bx+a
式中,x---溶液中总氮的质量,μg; y---总氮质量为x时所对应的吸光度;
b---校准曲线的斜率,b=0.0104; a---校准曲线的截距,a=0.003。
表3:校准曲线各标准点下吸光度测量值 总氮质量(μg) 0 5.0 10.0 30.0 50.0 70.0 90.0 吸光度值 1 0.015 0.054 0.108 0.310 0.523 0.731 0.932 2 0.014 0.054 0.107 0.311 0.527 0.731 0.931 3 0.016 0.052 0.106 0.315 0.528 0.734 0.936 平均值 0.015 0.053 0.107 0.312 0.526 0.732 0.933 100 1.041 1.043 1.036 1.040 本次对样品测定,分别对6个平行样的吸光度测量,由校准曲线方程求得m=2.92 μg,则u 1(m)计算公式表示为:
Su 1(m)= Rb11??Pn?m?x???x?x?2nii?12
式中:: m一对试样进行多次测量总氮的质量平均值,μg;
b一校准曲线的斜率; P一对试样的测量次数; n一校准曲线的浓度点数;
x一校准曲线各浓度点标准物加入量的平均值,μg。
nsR?P=6
?(y?a?bx)ii?12n?2?0.000985=0.0072
19n=21,校准曲线浓度点总测量次数
x??xi?1nin? 44.37ug
??xi?1ni?x?2= 1077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