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题【72】含答案考点
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七 八 九 总分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家、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①《小石潭记》 ②王安石 ③《记承天寺夜游》 ④《渔家傲 秋思》 ⑤白居易 ⑥马致远 A.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先在题中标出作者作品的朝代,再对照选项判断。 考点:文学知识记忆
点评:本题看似简单,其实有难度,学生学习时对作品比较关注作者,不太关注朝代,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学生不一定记住朝代。平时学习课文要对注释中的内容认真记忆,积累文学知识。
2.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隐晦”“嬉闹”“萧索”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歇斯底里”“痛痛快快”“满意极了”“对答如流”的结构都相同。
C.“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句子的主干是“我们衣冠整齐去散步”。
D.“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采用通感的修辞,以视觉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答案】D
【解析】A中“嬉闹”属于动词;B中“痛痛快快”属于联合式结构“满意极了”属于动补结构;C中主干应是“我们去散步”。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①②⑤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球赛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文天祥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答案】C
【解析】“妄自菲薄”的意思是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C.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双手合十祈祷开幕式当天别下雨已经被很多人熟记。 【答案】C 【解析】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搭配不当,把“学习成绩的提高”改为 “学习成绩能否提高”)
B.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由衷指发自内心的,很真诚。和“心里”用在一起重复啰嗦,修改是去掉“心里”。)
D.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双手合十祈祷开幕式当天别下雨已经被很多人熟记。(成分残缺“别下雨”后面加“的情景”。)
5.下列加横线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许之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中“之”是代词/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B中“以”来/用;D中“其”语气词/代词。A项是“代词”,C项都是“在”的意思,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评卷人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以头抢地耳 D.安陵君其许寡人而其主不能守
得 分 二、现代文阅读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6.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7.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 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的的论点把握。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在结尾总结出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格式:首先提出某某的观点,接着用某某论证方法论证某某观点,最后总结归纳,深化论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卷人 得 分 三、文言文阅读
【古文阅读】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③
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④⑤⑥
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
⑧
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8.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刘表使刘备袭许 (2)徒以威附 (3)尚及兄熙走辽东
9.下列句中划线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11.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 和 ,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 ”。(3分) 【答案】
8.(3分)⑴派遣 ⑵只、仅仅 ⑶逃跑、逃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2分)C
10.(4分)⑴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⑵(刘表)(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每句2分,意对即可)
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⑦
②
①
11.(3分)远征乌桓可攻其不备,有可胜之机;不征乌桓贻害无穷;刘表、刘备尚未实现联合,不足以构成威胁。(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兵贵神速”(“掩其不意” )(1分) 【解析】
8.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9.C中与例句“于”都是“对”。
10.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1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评卷人 得 分 四、诗歌鉴赏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问题。(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13.这首诗的颔联是写景的句子,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2分) 【答案】
12.“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民风。
13.因为颔联不仅是写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景,而且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2分) 【解析】
12.考查佳妙词语的赏析(炼字鉴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3.考查名句的理解。首先要结合全篇把握名句内容和形象上的基本点: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然后要说明它对人们的影响。 评卷人 得 分 五、语言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