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研究
作者:张馨
来源:《卷宗》2020年第01期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历史渊源的图书馆也必须适时的调整自己,自我革新,才能换发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的演化历程和“互联网+”的分析,构建传统图书馆为主、社区和公司个人藏书为主、中小学校园图书馆为主三种模式,得出“互联网+”图书馆发展前景可观的结论,但是数字化图书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也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 1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公共图书馆,始于公元前1世纪恺撒大帝的罗马帝国,而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以“盟府”形式出现的早期图书馆;到了西汉,皇室开始大量收藏图书;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不允许大量藏书;书院的建制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使用“图书馆”一词,也是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每本书被排版、印刷出来,不应该被束之高阁,需要被阅读,与此同时,民众对阅读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从绘本、故事类读物到专业类书籍、工具书,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出公众对好书的强烈需求。
但是国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刺激人们加快脚步,快一点、再快一点,繁杂的工作、社会家庭的压力,致使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的拿出时间来仔细、认真阅读一本书,更多的是在浏览互联网时进行的碎片化阅读,难以引起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虽然国家、各省、各地市的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但是由于查找复杂,热门图书不容易借到,借、还书占用时间等原因,许多民众不愿去图书馆进行阅读或者借阅。 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近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互联网公司的不懈努力,“互联网+”模式发展愈加成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