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考试
公共部分 约10分
范围: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素质和教育工作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等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 年)》总体战略与初中阶段教育发展任务的规定;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艺术素养(音乐与美术部分)等通识性知识。(具体内容参见初中教 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指南)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样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 障的 事业。( )
A.社会性 B.普惠性 C.公益性 D.基础性
2.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 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 教育等教育教 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A.体验式 B.启发式 C.探究式 D.合作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 学生人格”的义务。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 ) ①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②不得歧视学生
③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 ④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对他们进行( )
①社会生活指导 ②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阶段) ③心理健康辅导 ④青春期教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的基本道德规范。( ) ①团结友善 ②勤俭自强 ③公平正义 ④敬业奉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社会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 敬业奉献的基本内涵:敬业和奉献是紧密联系在一走的。所谓奉献,就是一心为他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有这种境界的人,从事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也不是为了家庭的名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人民、社会、国家和民族。奉献是在自始至终贯穿着敬业等优良职业道德品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社会,像雷锋、孔繁森、李国安、范匡夫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会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作了无私的奉献。奉献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献,他就能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奉献也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献,
也就无论在什么场所,都能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是无私的付出。虽然,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他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做人的最高境界,一个社会主义公民能够无私地奉献自已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甚至自已的年轻的宝贵生命,这样的公民难道不是一个道德高尚、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吗?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孔繁森同志也曾说:“把自已当作泥土吧,认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他们无私奉献观的最好写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 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样题错误)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基础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二十字”的 工作方针,其中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A. 育人为本 B. 改革创新 C. 促进公平 D. 提高质量 基本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工作的共同遵循和指南。其最终目标和终极诉求是“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将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8.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 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中坚持全面发展,就 是要坚持 的统一。( )
①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 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 ③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六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六艺”是指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 B.“礼”是指礼貌,“乐”是指音乐舞蹈 C.“射”是指射箭,“御”是指作战抵御 D.“书”是指书法艺术,“数”是指算法 基本内涵:
礼:礼节(即今德育)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rǎng)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即今文学)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数:算法(即今数学)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10.下列关于儒家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 B.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和以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政治上主张“仁政”和“无为而治” D.提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基本内涵: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无为而治基本内涵:
顺其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而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人类应该仿效大道,顺其自然。故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老道家也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所谓因循就是因循万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严君平说:\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策略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无不为,和儒家有所不同。 11.下列阐述不属于道家学说观点的是( ) A.“不尚贤,使民不争”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从心所欲不逾矩”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B.老子曾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大意为: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杀父弑君盛行,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 D.《道德经》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运行的规律,总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想要违背自然规律
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译文: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不把罕物作为奇宝而珍爱,才不会引起人们的贪欲而引出种种盗贼行径。不做挑动人们欲望的事,才能保持民众的心思不致流于迷乱。所以说上乘君主的统治:消解民众的自以为是的成见,杜绝他们主观独断的行为;让他们吃饱穿暖,能够安居乐业;不让他们产生试图胡作非为的野心,以免造作生事扰乱天下;锻炼他们的体能,强健他们的意志,使外敌不敢也不能入侵。经常使民众保持着因循自然不求造事、心境平和欲望清淡的状态,这样那些别有用心、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不敢也不能造作生事了。高明的统治者保持清静自然、不求造作的心态来治理天下,实施“无为之治”,那就一定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 C.【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12.下列《论语》章句书写有误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13.小明同学习惯于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下列各句最适合推荐给他做 座右铭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
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