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本大纲是按照河南省教育厅颁布的《河南省高师本科自学考试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级无机化学》是成人高等师范本科化学教育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其它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又是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专业课。因此,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又要考虑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有关的疑难问题的需要。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备和用途。
2.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规范化地使用化学语言和国际单位制的习惯。
3.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
4.使学生一般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趋势以及一些重要的边缘学科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无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方法论,树立学生的科学实践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2.通过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能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周期系为系统,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掌握重要元素、典型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等基本原理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有关数据进行计算解决无机化学中的具体问题。
4.在系统学习无机化学知识时,要求在一系列基本理论指导下,理解物质内部本质,突出归纳掌握规律性知识,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同时,联系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接触和存在的问题,深入、系统地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有关知识。
三、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溶 液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相、分散系、溶液、溶解度等概念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法及其相互换算。
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通性)及其应用,能熟练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分配定律、萃取、胶体溶液等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法
三、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分配定律与萃取 四、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通性)
1.蒸气压下降 2.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3.渗透压 4.稀溶液定律 5.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五、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力学中的常用术语、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
2.掌握盖斯定律,能运用于进行热化学的有关计算。
3.理解吉布斯—— 亥姆霍兹公式的物理意义,学会运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教学内容
一、热力学中的一些常用术语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焓与焓变 恒压和恒容反应热
3.热化学 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盖斯定律、几种热效应 三、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的自发性
2.熵的初步概念 熵(混乱度)、熵变
3.吉布斯自由能 自由能、自由能变和标准自由能变化
四、吉布斯—— 亥姆霍兹公式
1.根据公式理解焓变和熵变对自由能变化的影响 2.化学反应自发性(方向)的判断 3.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活化能、活化分子、反应级数等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了解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公式及有关计算。 5.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6.能熟练的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 7.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一、化学反应速度
1.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反应速度理论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定律 2.化学平衡常数 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五、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第四章 电离平衡和沉淀—— 溶解平衡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2.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的意义,能熟练进行有关pH计算。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理解弱电解质(水、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掌握多元弱酸电离机理。
4.掌握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 5.一般了解强电解质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等概念。 6.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性质及缓冲作用原理,掌握有关计算。
7.了解各种盐类水解平衡及其有关计算。
8.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条件。熟练有关Ksp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近代酸碱理论
1.酸碱质子理论 2.酸碱电子理论 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常数(Kw) 2.溶液的酸度 pH的意义 三、电解质的电离
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 2.多元弱酸的电离 3.强电解质溶液 四、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及有关计算 五、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的实质 2.各种盐类水解的有关计算
3.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 盐的浓度、温度及溶液的酸碱度 六、沉淀—— 溶解平衡
1.溶度积常数(Ksp) 2.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分步沉淀 3.有关沉淀—— 溶解平衡的计算和应用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氢原子光谱及能级的概念;了解玻尔原子模型。 2.掌握原子轨道、电子云、几率、几率密度等概念;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相互关系;能用量子数表示原子轨道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3.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能级、能根据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熟练地写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构型及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掌握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能级分裂及能级交错等概念的意义。 5.深刻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系的内有关系。
6.了解电离势、电子亲合势、电负性等概念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1.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2.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