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艺术《大雨小雨》
教材分析:
下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孩子们也非常喜欢下雨天,他们喜欢听雨的声音,喜欢观察雨中的小蜗牛,喜欢用小手捧雨滴、用小脚踩水坑等等。这首《大雨小雨》富有童趣,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哗啦和小雨滴答滴答的声音。其旋律流畅优美、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点, 我设计开展了本次的打击乐活动《大雨小雨》。注重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动作、打击乐器的不同力度等表现大雨小雨的强弱变化,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打击乐活动的兴趣。
学情分析:
小班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期,思维发展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和动作来完成,偏向于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在活动前,已经有了关于下雨的体验与经验,乐意用声音、肢体动作和打击乐器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不同。《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因此我就设计了音乐活动《大雨小雨》。
他们对雨天兴趣昂然、情有独钟,常常爱往雨中跑,观察雨中的世界,接着雨滴、踩水坑玩等等。于是便可利用幼儿这个兴趣点,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
大雨小雨
活动目标
1.乐于用不同的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资源《大雨小雨》(音频)、打雷图片及音频、大雨图片及音频、小雨图片及音频。 2.铃鼓、碰铃的数量各占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1.打雷图片导入,结合音效震撼出场。引导幼儿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出大雨和小雨。
2.启发幼儿用声音、动作表现下大雨和下小雨的不同情景,并感受肢体动作表现的乐趣,结合想像倾听大雨、小雨音频。(如用拍手、跺脚等动作的强弱表现大雨小雨)。 3.熟悉歌曲《大雨小雨》。
(1)播放《大雨小雨》音频,请幼儿安静地欣赏歌曲,倾听其中的雨声。 请幼儿说一说,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 (哗啦哗啦) 小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 (滴答滴答)
(2)幼儿跟着教师哼唱歌曲,突出大雨、小雨的强弱变化。
(3)教师带领幼儿练习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大雨、小雨,并请幼儿用动作表现。
4.尝试用手摇铃、碰铃演奏《大雨小雨》。
出示手摇铃、碰铃,启发幼儿探索乐器的音色,讨论用哪种乐器表现大雨,哪种乐器表现小雨。 (1)学习用手摇铃演奏大雨。
请幼儿思考一下,怎样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像下大雨呢?引导幼儿练习在“哗啦哗啦”处演奏铃鼓。 (2)学习用碰铃演奏小雨。
引导幼儿在“滴答滴答”处轻轻敲击碰铃。 5. 教师和幼儿边演唱歌曲,一边用乐器演奏。
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分成大雨组和小雨组。在教师动作的暗示下,学习较准确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或小雨)。能边唱边演奏,用不同的演奏力度来表现雨的大小。
活动延伸:
1、将手摇铃和碰铃投放到表演区中,请幼儿尝试自主表演。 2、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将儿歌更加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
课后反思:
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用肢体动作表现事物和边说边做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的选材贴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符合季
节特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的亮点是能引导幼儿乐于用声音、动作、打击乐器等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的特点,为幼儿互动活动,表现出节奏强弱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活动中幼儿活跃,在引导下会根据大雨、小雨的声音特点,用不同的声音、动作、打击乐器等表现出来,并能体现出节奏的强弱变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在执教过程中可以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表现;幼儿用肢体拍节奏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有些过于活跃;幼儿在拿着乐器等待时的常规还有待于加强。
观评记录:
A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环节清晰、环环相扣,富有亲和力,活动过程基本围绕内容展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建议教师在引导幼儿观看图谱时,能更加简明、准确的让幼儿知道打击乐演奏的节拍。
B老师:教师导入比较有吸引力,能够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教态自然,活动中思路清晰,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建议教师在打击乐演奏的环节设计中能够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更流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