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祖先的摇篮》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参备人员 课时安排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总(2)课时 本节第(1)课时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摘野果、掏鹊蛋”等词语,仿照第2、3小节自编小诗。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年段 主备人 二年级 石娟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想象画面,仿创诗歌。 讲授法,情景带入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改进修补) 一、导入新课: 1.《摇篮》儿歌: 自读,齐读。说说: 的摇篮是 。 过渡:简短有趣的儿歌让我们读出了宝宝们在摇篮里多么温暖、多么幸福。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摇篮。 2.揭示课题。 读一读,相机认识:祖。扩词,出示祖先图片。 板书课题,在田字格中提示“祖”的书写,注意左长右短。 3. 再读课题,质疑。 预设:祖先的摇篮是什么?祖先的摇篮是怎样的?祖先在摇篮里
做些什么? (学生借助儿歌、图片,对摇篮、祖先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质疑,并以这些问题贯穿教学。) 二、学习新知: 1.发现文体,教师范读,初步感受儿童诗的韵味美 2.自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儿童诗的韵味;画一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 3.交流学习第1小节: (1)正音:啊。和“篮”的韵尾-n在一起,读nɑ。 (2)朗读感悟:体会原始森林的大、绿。 从“多大、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体会原始森林的特点。 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我们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辽阔而广大,美丽而神秘。 我们仿佛来到了这个绿色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随文正音。体会“摇篮”的大,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森林的美丽神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4.指导学习第2小节。 出示要求:读第1小节,用圈一圈我们的祖先可能会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 三、课堂练习: 1.随机识记:掏,并体会用词准确、有趣味。 形:发现左右结构,提手旁。 意:选择字意:①用。②伸进去取。 用:做“掏”的动作;说一说:买东西时,我们要掏( ),进门时,妈妈从包里掏( )。 小结:“掏”不仅用得准确,还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小心地在树上掏鹊蛋 的样子啦! (3)照样子说一说:( )野兔 ( )蘑菇。 对比读,体会语言的变化。 (4)指导朗读,想象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是那么快乐和自由自
在。 2. 学法迁移,学习第3小节。 (1)小结学习方法:读、圈、想。 (2)同桌一起学第3小节。 (2)交流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变化。 变换动词位置:逮小松鼠、逗红蜻蜓、捉绿蝈蝈,比较发现,体会用词准确。 (3)指导朗读,体会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孩子们尽情玩耍,是那么无忧无虑。 四、课堂小结: 从诗人的笔下我们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赐,多么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再次走进原始森林,看,动物植物精灵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读出词语宝宝,让他们出来吧! 五、知识拓展: 那我们的祖先还会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呢? 指导仿创:同桌讨论,集体交流,配乐成诗。 (填动词练习既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迁移运用,又借助这一形式让学生理解第二节诗最后一句的内容,也为仿写作了铺垫。通过品析词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诗意。通过拓展想象,使孩子们更好地升华情感,由此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六、作业布置: 书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23.祖先的摇篮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
教 学 后 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