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
主备:罗爱玲 二备:罗爱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2.板书《如梦令》。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介绍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3.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藕花引导学生说出就是荷花。探究郊游的季节为盛夏。 日暮(太阳落山)郊游的具体时间。
常记(经常记起)——词人写词的年龄为十八九岁。 溪亭(临水的亭台),郊游的地点。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出示部分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合作学习,弄懂词的大意。 三、精讲《如梦令》 1.交流,逐句交流。
(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仅仅33个字就把郊游的经历写清楚,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交流,紧扣“醉”展开教学。相机板书:陶醉、微醉 3.轻声读全词,她陶醉在怎样的美景之中呢? (1)第一幅美景溪亭日暮(可以联系三亚落日)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诗句。
(2)师生配合说出: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对弈、喝酒、聊天、做诗、对对子、看风景??)
(4)小结: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5) 同学们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6)第二幅美景 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荷花、荷叶、露珠等)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7)第三幅美景鸥鹭惊飞 (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指名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扣住“一滩”写出了鸥鹭之多。
扣住“惊起”写出了鸥鹭飞起的声音之大,。 我听到水花溅起来的声音。 我听李清照和她朋友的笑声??
扣住“争渡,争渡”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因误入藕花深处而着急,因惊起鸥
鹭而寻到回家的路而惊喜。)
有的鸥鹭扑棱棱的飞起,停留在草丛上;有的扇起洁白的翅膀直冲云霄;还有的用翅膀扑打着水面,溅起我一脸的水花,似乎责怪我打扰了它们的悠闲时光??
(8) 小结: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9)这么美好的三幅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指名朗读。 四、体会词人的心情。
1.古人说,诗言志,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情感呢?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作者又表达了她的什么情感呢,你从哪里得知? 五、以歌传情。
激发学生用明快、活泼的节奏唱出这首词。 播放蔡琴的歌声。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试着改写。(溪亭日暮略写,藕花深处详写,鸥鹭惊飞详写,突出是词人的回忆。)
2.课外细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她的心情且与《如梦令》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词牌“渔歌子”,了解张志和。
2.读好“词”: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配合音乐唱一唱。
3.读透“词”:读出画面(图中景),读出意境(美好、悠然),读出温度(热
爱自然、淡泊名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完整、生动地说出词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乐在山水、淡泊情怀。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词牌,了解词人。
1.认识词牌:“渔歌子”是词牌名,也叫《渔歌曲》。“渔歌子”规定了词的形式(数一数这首词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共有多少字),内容不一定写渔父打鱼。 2.了解词人:张志和,唐代词人,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考中科举做官,后来被贬,虽然被赦免,但他看透了官场风波,人生无常,弃官浪迹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二、读词唱词,感受词韵。
1.轻声读词,读准字音(鳜鱼 箬笠 蓑衣),标注停顿,圈出韵脚。 检查朗读,从音准、停顿上指导朗读。
2.词要和着曲子唱,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听的时候,感受“平长仄短”的吟唱特点。) 三.读词想象,感受意境。 1.闭上眼睛听“吟唱”,想象画面。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导“说得完整、说得生动”)。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画面丰富(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色彩鲜明(白 粉 青 绿) 如此景物、如此色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词人是否与你有相同的感受? 2.品味“不须归”
“斜风细雨”中,词人为什么“不须归”?(欣赏美景、风雨不大、鳜鱼肥??) 你觉得渔父钓的是鱼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