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2)通过赏析、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
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
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3)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历史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并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内迁各族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利用百度搜索的丰富资源(视频,图片)营造课堂氛
围,层层深入,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学会搜索资料,整合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课前准备时间,播放《爱我中华》的视频。
教师: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
意思?
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在我们国家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其实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的现象
古已有之,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具体的情况如何?本节课我来共同学习第22课板书《北方的民族汇聚》。
二、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来了解北方的少数民族
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的第一目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了解魏晋时主要的内迁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三、新授
板书: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生看书(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学生回答: 内迁的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 迁到中原地区,今天的晋陕甘一带
教师: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内迁原因:中原王朝为满足自身需要,强迫少数民族内迁。
师:北方政权分立,割据战争不断,而大量的兵力从何而来呢?中原王朝想到了边疆的少数民族。与
此同时,中原先进的技术和经济也吸引少数民族自愿的向内地迁移。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提到的淝水之战,正是少数民族企图南下掠夺资源的表现之一。但是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汉族统治者对迁入的民族的态度是如何呢? 生: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卖为奴隶 师:汉族统治者的这些行为产生什么后果?
生:民族矛盾加剧,各族人民起义反抗,建立割据政权。
师: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
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在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各民族之间民族隔阂逐渐减少,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
发展的趋势。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家。 板书: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推动民族融合,过渡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板书: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阅读P114,北魏是何时建立的?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魏国:386年,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在民族融合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时,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
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北魏怎么统治先进的中原地区?也就是首先要处理好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关系。大家可以想一想:怎么做呢?当战 争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人民之间就选择和平相处。如何才能和平相处呢?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2、改革的目的
孝文帝很想推行这场改革,但他发现很难继续进行下去。提问:为什么呢?(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东西,一下子让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放弃原来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他们能接受吗?必然要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受到了鲜卑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孝文帝怎么做呢?
下面请看一段我们同学分角色朗读的小故事《孝文帝妙计迁都》 (历史剧:师准备故事,学生朗读,体会) 师:从迁都洛阳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孝文帝? 生:(略)
师:孝文帝确实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皇帝。
出示:(1)迁都洛阳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 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较贫瘠 ? 平城保守势力强
? 曾为东汉、西晋都城,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为中国文化重心,有利汉化改革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孝文帝又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那么孝文帝具体是如何向汉族学习的呢?请同学们看几则材料,总结归纳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学习汉语 材料二: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
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与汉通婚
材料三: 材料四:
胡服 汉服
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 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将
自己的姓氏改为元,自己叫元宏。
归纳出示:改革内容:(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师:除了这些之外,还推行汉制,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通过两则材料体现
展示资料《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下》,有一段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后关于洛阳情况的谈话,他说:“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那是认为长江以北都是夷狄的缘故。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大家世族,在中原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们识文知礼,物产丰富,生活宽裕,是我从前没有见到过也形容不出来的。 作用一: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
材料一:迁都洛阳以后,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农产品也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民族融合
作用二: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活动: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
教师: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请同学们讨论,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 评价孝文帝:
师:同学们,这对你有何启示呢?
【本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边疆 少数民族的 内迁
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 改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