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喜欢用“缩影”的方法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特别是他喜欢从“家庭”的角度来概括社会。
2、以家变写世变,通过家庭反映社会,是巴金家庭小说的运作策略。《家》写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以大家庭的崩溃象征着旧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生代的成长。《春》写淑英、淑华年轻一代的成长,《秋》展示封建大家树倒猢狲散的情形。
《寒夜》曾树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主体意识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女性,她不甘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婆母的逼迫、丈夫的失业、生计无着、家庭失和,这些都加剧了她自我拯救的勇气和决心。曾树生离家出走,是旧的家庭观念与现代女性意识之间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寒夜》是巴金描写家庭问题最出色的长篇小说,它打破了传统家庭模式,颠覆了固定的角色特点,是对男性中心社会否定。
3、封建卫道士(腐朽生命):以高老太爷为代表,包括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陈克家。
封建浪子(败家子):高克安、高克定、杨老三。
家庭叛逆者(充实生命):觉慧、觉民、琴、淑英、淑华,是青年应该这样办的榜样。
家庭受害者(萎顿生命):高觉新、梅、鸣凤、瑞珏、婉儿、倩儿、淑贞、蕙表妹、枚表弟、周剑云、万昭华等。
4、高觉新:封建家族孤独的守墓人
觉新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成长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封建教育和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同时影响着他,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使他处于家族内外各种明争暗斗的漩涡中心,使他形成了温良懦弱的性格,变成了二重人格的人:
他憧憬幸福的生活,但又时刻维护着家庭的荣誉与制度尊严;他被迫把不幸赠予恋人、妻子和弟弟妹妹们,但又为不幸的人们感到悲哀与不平。
向往新的生活但又苟安于旧的家庭秩序是觉新思想性格中最为明显的表层特征,当五四的春风吹燃他的热情后,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趋新与守旧成了觉新性格表层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麻木健忘和敏感多情是掩盖在觉新性格表层下的另一对矛盾,多情给他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健忘却使他的灵魂得以暂时的安宁。敏感者多脆弱,麻木者少伤怀,觉新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缥缈的余生。
觉新心理性格中还同时具有自卑的情结和自信的精神,他形容自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高老太爷的命令、沈氏冯少奶奶的祈求,他总是唯唯应命、充满自信地答应完成。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为别人卖力时却从不谦卑,当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时总感力不从心,而被别人当作奴隶时才信心百倍,这种自我的迷失,这种无可救药的奴隶性就是觉新性格的最为可悲之处。
中国传统士大夫崇尚虚文的体面意识使得他无法清面对现实,使得他丧失理智的判断而盲目地维护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自觉地恪守和维护保证家族秩序,对高老太爷、克明的命令,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接受执行,但他更早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家族正无可挽救地向衰落的路上走去,也很清楚大家族坐吃山空,总有一天要崩溃,显示他无可奈何的落寞心态。
5、巴金家庭小说的风格
(1)寓激情于平淡:巴金家庭小说表现为一种客观的、与琐屑平淡的现实浑然一体的内在激情。巴金家庭小说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所讲所述既没有多少戏剧性的场面,也绝少发人兴味的故事,一切都堪称平淡。
还透过人物貌似平静的外表,体察到他们丰富、细腻的内心活动,深刻地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同在平淡的现实中平静地生活着的人物内心激荡着的巨大狂澜。
在语言方面,大量运用描绘性语言,在客观真实的再现中自然地透露出强烈的爱憎,蕴藉了作者的激情。
(2)真切(作品描写生活塑造形象的具体性、鲜明性、写实性):巴金的家庭小说都有明确的时间背景,将一些史实性事件直接写入作品,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使时代感更加鲜明。家庭小说重点描写中国社会中最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言行普普通通,显得真切。
(3)丰厚:在家庭小说中,巴金努力展开画面,让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得以再现,不仅注意主要事件的描写,而且涉及到貌似次要的方面,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从而使主题的表达更为有力。
将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深入到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形象体系:人物类型的多层次、人物性格的多层次。
在家庭小说中,作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还着力塑造了一批反面形象,还出现了一批特殊人物形象:觉新、汪文宣、曾树生、汪母等,很给以正反面人物来简单划分,这批形象的出现,不仅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也使巴金的作品具有了多重的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则是指人物性格存在着复杂性、矛盾性和多面性,在他的家庭小说中,多数主要形象都呈现出多层次结构。
6、巴金家庭小说创作前后风格较为统一的原因
前期作品热情有余深度不够,主观感情的抒发多于具体客观的描绘,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
(1)从题材看,家庭小说所描写的生活是巴金最熟悉、最敏感的生活。
(2)创作家庭小说的指导思想与创作青年革命者题材的作品不同,作者在写一点生活,让那生活表明生活本质的思想指导下,使家庭小说呈现出特有的风貌。
(3)在家庭小说创作中,进步的世界观占主导地位。
第五章 新月派诗人研究
1、闻一多诗歌主要收在三部诗集中《真我集、红烛、死水》,其诗歌创作分三个时期:
(1)探索期(1920—1921):此期诗歌15首,保存在《真我集》中,内容反映五四时期进步青年要求突破封建枷锁的愿望,抒发改造中国的决心和勇气;流露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发展期(1922—1925):此期诗歌大部分收在诗集《红烛》中,内蕴表现为强烈的献身精神、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孤雁、忆菊)。红烛为喜庆典礼时象征幸福与美、诗人吟咏的奉献品格,红烛不只是燃烧自己,它还要以自己释放的热能救出沉沦的人们,烧毁束缚人的监狱,具有启蒙和破坏功能,意象蕴含五四时代精神。
42首《红豆》诗组成一曲热烈的情歌,将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渲出来。
《艺术的忠臣》歌颂了英国诗人济慈“真个做了艺术的殉身者”,表现诗人对艺术美的追求。
《初夏一夜印象》直写1922年直奉战争“个个都吠得这般沉痛,村狗啊,为什么总骂不破盗贼的胆子”。
(3)成熟期:此期诗歌收在诗集《死水》中,代表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内蕴表现诗人对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海外华人辛苦歧视、下层百姓的苦难。
2、闻一多诗歌艺术成就:早期率真自由、发展期热情奔放,最能体现艺术成就的是成熟期的《死水》,内容真实、丰厚、典雅与形式上的完整、和谐、凝炼,构成富有个性的艺术世界。
(1)注重诗境的绘画美:闻一多对自然美极为敏感,重视艺术作品给人的直觉印象,强调诗境与画境的相通。
(2)强调新诗创作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利用音尺、停顿和押韵等,闻一多诗歌达到了音韵优美、节奏和谐的进界,代表作《死水》每行皆有四个音尺组成,大部分诗歌结尾采用双音结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