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后自测诊断卷
1.[多选](2019·江苏七市三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粒子。早在1942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首先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静止的铍核(4Be)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动能忽略不计)形成一个新核并放出中微子,新核处于激发态,放出γ光子后回到基态。通过测量新核和γ光子的能量,可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则( )
A.产生的新核是锂核(3Li) B.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C.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 D.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相等
解析:选A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4Be+-1e→3Li+νe,所以产生的新核是锂核,反应过程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因为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
7
0
7
7
7
p2
量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根据Ek=,可知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不相等,
2m故D错误。
2.[多选](2019·武汉质检)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是瞄准未来20~30年后核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一种液态燃料堆,使用钍铀核燃料循环,以氧化盐为冷却剂,将天然核燃料和可转化核燃料熔融于高温氯化盐中,携带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钍232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再使用,铀233的一种典型裂变方程是 92U+0n→ 56Ba+36Kr+30n。已知铀233的结合能为E1、钡142的结合能为E2、氪89的结合能为E3,则( )
A.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
B.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的结合能最小,比结合能却最大 C.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铀233的结合能最大,比结合能也最大 D.铀233的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E1-E2-E3
解析:选AB 设钍核的电荷数为a,则钍232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则a=92-2=90,则钍232中含有中子数为232-90=142,铀233含有中子数为233-92=141,则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选项A正确;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质量数最小,结合能最小,因核子数较小,则比结合能却最大,选项B正确,C错误;铀233的裂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结合能减去反应物的结合能,选项D错误。
3.[多选](2019·南京、盐城三模)下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有( )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
233
1
142
89
1
B.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C.放射性元素钋的半衰期为138天,100 g的钋经276天,已发生衰变的质量为75 g D.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m1+m2-m3)c
解析:选AC γ射线电离最弱,穿透最强,α射线电离最强,穿透最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故A正确;动能相同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动量大小可以用公式p=2m·Ek判断,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能相等的电子与质子的动量是不同的,再根据德布罗意波的
2
h?1?t波长公式λ=,可知其波长也不相同,故B错误;根据m=m0??知,100 g的Po经276
p?2?T天,即经过2个半衰期,已衰变的质量为75 g,故C正确;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释放的能量是(2m1+2m2-m3)c,故D错误。
4.[多选](2019·南京、盐城二模)放射性元素氡( 86Rn)的半衰期为T,氡核放出一个X粒子后变成钋核( 84Po),设氡核、钋核和X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核反应方程是 86Rn→ 84Po+2He B.发生一次核反应释放的核能为(m2+m3-m1)c C.1 g氡经2T时间后,剩余氡原子的质量为0.5 g D.钋核的比结合能比氡核的比结合能大
解析:选AD 根据核反应过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该核反应方程是 86Rn→ 84Po+2He,故A正确;聚变反应中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故释放的核能为E=(m1-m2-m3)c,故B错误;1 g氡经2T时间后,剩余氡原子的质量为0.25 g,故C错误;从氡核衰变成钋核放出核能,所以钋核的比结合能比氡核的比结合能大,故D正确。
5.[多选](2019·南师附中模拟)基于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4
2
222
218
2
222
218
4
218
222
2
A.由甲图可知,黑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都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B.由乙图可知,a光光子的频率高于b光光子的频率
1
C.由丙图可知,该种元素的原子核每经过7.6天就有发生衰变
4D.由丁图可知,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大,这些核最稳定
解析:选AD 由题图甲观察可知黑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都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故A正确;由题图乙可知,a光光子的频率低于
b光光子的频率,故B错误;由题图丙可知,该种元素的原子核每经过7.6天就有发生衰
变,故C错误;由题图丁可知,质量数为40的原子的比结合能最大,即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大,这些核最稳定,故D正确。
6.[多选](2019·南通一模)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 eV,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使n=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需要吸收3.4 eV的能量 B.氢原子由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C.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为10.2 eV的光子跃迁到n=4激发态 D.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会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13.6
解析:选AD 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 eV,则n=2能级为E2=-2 eV=-3.4 eV,
2因此要使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需要吸收3.4 eV的能量,故A正确;氢原子由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放出光子,能量减少,故B错误;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为10.2 eV的光子,能量变为E=-13.6 eV+10.2 eV=-3.4 eV,因此会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故C错误;根据C3=3,可知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时能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D正确。
7.[多选](2019·宿迁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氡核的半衰期为3.8天,20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剩下5个氢原子核 B.由质能方程可知,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质量也相应变化
C.镭核发生一次α衰变时,产生的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D.钍核发生β衰变后,产生新核的比结合能大于原来钍核的比结合能
解析:选BD 半衰期具有统计意义,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少数的原子核不适用,故A错误;质能方程E=mc可知,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质量也相应变化,故B正确;镭核发生一次α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质量数减少了4,中子数减少2,故C错误;钍核发生β衰变后,产生新核处于高能级,所以产生的新核比结合能增加,故D正确。
8.[多选](2019·盐城四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氘和氚聚变反应中产生的氦核具有放射性
2
2
3
4
B.核反应堆中的石墨是将快中子减速为慢中子 C.核反应堆中的镉是调节中子数目控制反应速度 D.裂变反应后的平均结合能比反应前的平均结合能小
解析:选BC 氘和氚聚变反应中产生的氦核因原子序数较小,则不具有放射性,选项A错误;核反应堆中的石墨是将快中子减速为慢中子,选项B正确;核反应堆中的镉是调节中子数目控制反应速度,选项C正确;裂变反应放出核能,则反应后的平均结合能比反应前的平均结合能大,选项D错误。
9.[多选](2019·苏北四市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分解成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时要吸收能量
B.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红光照射时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C.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且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D.改变压强、温度可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解析:选AC 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分解为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时,核子的总结合能减小,一定要吸收核能才能完成,故A正确;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可知紫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用红光照射不一定能产生光电效应,故B错误;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且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故C正确;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故D错误。
10.(2019·苏北四市一模)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莱曼线系是氢原子从n=2,3,4,5,…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谱线系,辐射出光子的最小频率为________,该光子被某种金属吸收后,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Ek,则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___________。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的能量为E1。
解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的能级差越小,辐射出的光子能量越小,频率也越小,则从
E1E1
n=2跃迁到n=1辐射出的光子频率最小,E2-E1=ΔEmin=hν,而E2=2=,可得νmin=
n4
3E13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Ek=hνmin-W0,可得W0=-E1-Ek。 4h4
3E13E1
答案:- --Ek
4h4
11.(2019·扬州期末)可见光中某绿光的光子能量是2.5 eV,若用它照射逸出功是2.2 eV的某种金属,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eV。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若用该绿光照射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氢原子跃迁。
解析:用能量为2.5 eV的光子照到逸出功是2.2 eV的某种金属,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ν-W0=0.3 eV;绿光的光子能量2.5
eV不等于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与任一能级间的能量差,故不能使氢原子跃迁。
答案:0.3 不能
12.(2019·苏北三市一模)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后,撞击氢原子使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电子的加速电压至少为________V;用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释放的光子,照射某种金属,有两种频率的光子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该金属的逸出功W0一定小于________ eV。
解析:使处于n=1的氢原子跃迁到n=2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最小, 即:Ue=-3.4 eV-(-13.6 eV)=10.2 eV 则电子的加速电压至少为:U=10.2 V;
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可知,从n=4跃迁到n=1和从n=3跃迁到n=1时释放的两种频率的光子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从n=3跃迁到n=1时释放出光子的能量为:ΔE=12.09 eV,则可知该金属的逸出功W0一定小于12.09 eV。
答案:10.2 12.09
13.(2019·盐城、南京一模)氦原子的一个核外电子被电离,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如图所示是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现有氦离子从
n=4 能级到n=______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10.2 eV;用该光照
射逸出功为2.29 eV的金属钠,光电子产生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eV。
解析:根据氢原子能级跃迁时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等于两能级差,即hν=Em-En,由题意可知,10.2 eV=-3.4 eV-En,解得En=-13.6 eV,所以n=2;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可知,Ek=10.2 eV-2.29 eV=7.91 eV。
答案:2 7.91
14.(2019·江苏六市二模)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大量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发射出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测得遏止电压为7.91 V,则阴极K的逸出功W=________eV;在氢原子巴尔末系(氢原子从n≥3能级直接跃迁到n=2能级形成的谱线)中有________种频率的光照射该光电管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解析:由题意知,遏止电压为7.91 V,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7.91 eV,光子的能量为(-3.4 eV)-(-13.6 eV)=10.2 eV,故阴极K的逸出功W=10.2 eV-7.91 eV=2.29 eV。在氢原子巴尔末系中,从n=3跃迁到n=2释放光子的能量为-1.51 eV-(-3.4 eV)=1.89 eV,小于2.29 eV,从n=4跃迁到 n=2释放光子的能量为-0.85 eV-(-3.4 eV)=2.55 eV,大于2.29 eV,故氢原子巴尔末系中只有1种频率的光照射该光电管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2.29 1
15.(2019·江苏七市三模)Co是金属元素钴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用中子辐射金属钴(27Co)可得到Co。质量为m0、速度大小为v0的中子打进一个质量为m1的原子核27Co,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新核27Co,新核辐射光子后跃迁到基态。已知真空中光速为c,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1)求处于激发态新核Co的速度大小v;
(2)已知原子核Co的质量为m2,求整个过程中由于质量亏损释放的核能ΔE。 解析:(1)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0v0=(m0+m1)v, 解得v=
60
60
60
59
60
59
60
m0v0
; m0+m1
(2)质量亏损Δm=m1+m0-m2,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释放的核能ΔE=Δmc, 解得ΔE=(m1+m0-m2)c。 答案:(1)
22
m0v02
(2)(m1+m0-m2)c m0+m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