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小题,共90分)
1.如图是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拓片,著名历史学家顾峥炀经仔细研究该图得知当时
A. 米脂率先采用铁犁牛耕 B. 中国已有耦梨耕作技术 C. 牛耕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 陕西农业产量领先全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技术,即耦犁,B选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A选项排除。根据图示内容无法得出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和陕西农业产量领先全国的结论,故排除C、D项。
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A. 粗放经营 B. 男耕女织 C. 集体协作 D. 农耕为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上反映的是男人在耕田而女人在家从事纺织的古代农业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B项。粗放经营表明的是高投入低产出,与图片上的信息不符合。集体协作是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特点,不是汉代的,所以C项错误。农耕为主显然与图片上的信息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经济的特点
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应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说明是播种工具,故只有C项耧车符合,故选C。AD是牛耕工具,B是灌溉工具,故ABD排除。
4.《史记》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关中为沃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渠属于关中地区水利工程,D项正确。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A。芍陂是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B。灵渠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过程修筑的一条连接湘水和离水的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关键是题干中“关中为沃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郑国渠。
5.清朝乾隆皇帝偶然得到一件孩儿枕,曾写诗大赞:“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北宋时期孩儿枕生产于 A. 景德镇窑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烧制的最为精美,C项正确。ABD三项均匀\孩儿枕\烧制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6.诸暨的草塔镇以集市而命名。据文献记载,明末草塔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后人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草塔镇在当时 A. 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 C. 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草塔镇是商业发展结果,而不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排除B。根据题干“明末草塔一带兴市”,形成草塔镇,说明草塔是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B. 芍陂 C. 灵渠 D. 郑国渠
B. 耀州窑 C. 定窑 D. 邢窑
B. 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D. 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
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草塔镇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下列关于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夏朝已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汉代的丝织成就 ④唐代开始,中国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汉代的丝织成就,①③正确,故C为正确答案。商朝已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而不是夏朝;早在汉代,中国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已经远销到地中海地区,而不是唐代。故②④错误。故排除A、B、D项。
【点睛】我国自古以来在纺织业方面就领先于世界,丝织业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8.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葛芯东同学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这类瓷器”是 A. 釉下彩绘瓷 B. 白瓷 C. 粉彩瓷器 D. 青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五代秘色瓷”中“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这类瓷器”是青瓷,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排除。
9.《全唐诗》卷866长安中鬼《秋夜吟》作:“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根据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宋代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C. 唐夜禁制度的实行,街道行人稀少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设有“街鼓”为坊市报时,宋代则没有了这一现象, 说明唐代坊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受官府的监管不严格,也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到宋代已被打破,故A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题干“九衢茫茫空有月”说明唐朝实行夜禁制度,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题干只涉及街鼓的存废与坊市制度的变迁,反映不出社会治安状况,D错误,符合设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 A. 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 C. “别人富、自己穷”的不忿之情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原因包括经济和物质方面原因,也包括文化方面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强调商业活动或商业理念,应以农为本和道德仁义为先,D项正确。A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属于个人观念的原因,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1870年代,四川北部地区“比户人家妇女,莫不置有布机。洋棉纱所织之布,较土布无甚低昂”。这种情况表明四川北部地区 A. 洋纱代替土纱耕与织分离
B. 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B. 唐朝的市有严格的定时贸易 D. 宋朝社会治安比唐朝明显好转
B.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D. “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