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同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找到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②、调查研究法:在研究的几个校区通过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展开调查,找准中学数学学困生及其任课教师的需求,及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处理的成功经验。
③、行动研究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上课(研究人员给自己学生上课,研究人员借班上课)、写案例、评课、理论学习等方式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实施。
④、内容分析法:对课堂教材、参考资料、录像、考试试卷等进行分析,获得教学内容处理的有效性规律,从而形成成果。
2.研究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更新观念,科研先行。 3.研究阶段、程序和措施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7.9—2009.9
成立课题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前期的实践材料,明确研究方向,做好相关数据分析,并统一认识,明确分工。
各板块分工负责:简易逻辑与集合、复数 (谢泽春),函数(郭华斌),数列(李常青),三角(汪代波),向量、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陈忠友、陈尧),不等式(孙英),直线与圆的方程(胡洁),圆锥曲线(廖明),立体几何(杨明翔、吕林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陈益国),概率统计(陈佳),导数(杜世定),论证材料、教师、学生调研材料、材料收集(杨艳、吴家全等)。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09.9—2010.9
以高2010级高三这1年的实验为课题初步论证阶段,全面展开实践,以网络(论坛、邮箱、QQ群)为载体,解决教师集中困难的问题,共同寻找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的呈现处理策略,通过课堂实践和教学反馈来检验效果,每月总结经验成果一次,要求课题组成员形成各自的经验论文和典型课堂,并提炼出初步课题成果。
第三阶段:课题成果形成推广阶段2010.9—2011.7
以2011级高三这1年的实验来验证课题的初步成果,采取相同的方式,重
5
复使用教学内容的呈现处理规律,分析与2010级的差异,去除表象,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和可操作推广的有效措施,最终形成课题成果。
研究程序:
①、收集数据、分析调查、确定目标。
2009年7-8月收集2010级实验班级的数据(入口、期末)和调查该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情况,并根据前期的准备调查初步形成针对学困生的高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方法,并作好统筹计划。教学内容主要有:集合与简易逻辑、函数与导数、数列、三角函数、向量、不等式、解几、立几、概率统计。
②、网络交流、实践反思、经验论证。
2009.9开始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各自的研究,通过网络交流和集中讨论及时反馈信息,每个课题成员形成各自版快的课堂内容呈现处理典型课堂案例,并各自提炼出初步的经验策略,并再次通过课堂实践和数据分析来论证成果的可操作性。
③、提炼成果、理论支撑、数据分析。
2010.7月通过在高2010级中的实验,归纳总结出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处理的具体措施,形成论文、录像课、实验班级的数据对比分析等成果,把具体操作策略和理论结合起来,用实践和理论来共同诠释,初步形成课题的前阶段结果,即以学困生为本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实践策略和学生学业成绩数据分析。
④、循环实践,反复验证,固化成果。
2010.9月再次在2011级开始循环实验,把得出的初步结论再次实践验证,通过多次验证,得到科学合理的成果。在此阶段,形成教案集、课堂实录、论文集等固化成果。并完成相关的工作和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研究措施:
①、理论学习到回归理论。课题研究人员从2009年9月—2-10年9月起每月进行一次相关理论学习,共12次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实践研究论述,学习方式为2次专家讲座,4次集中学习,6次自学,并把学习的体会写到博客上(http://blog.sina.com.cn/u/1648959552)。学习内容有:高中数学效创新教学法、教学设计的理论、学困生转化策略、高中教材内容特
6
点分析等。理论学习持续到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2010.9-2011年7月)9次理论回归,把每个章节内容的呈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②、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建立及时交流反馈制度。要求课题组教师把关于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在实践后写在进修学院的论坛(http://www.cqjx.com/extension/bbs/index.asp)上,供全区老师讨论交流补充,把设计好的教案及教后反思上传到邮箱sqzxsx@126.com中供课题组教师共同研究,要求写论坛或邮箱上传每周一次。及时交流也可以在QQ群(82151853)中交流。
③、进行典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定点课堂研究。每个课题成员对所负责的部分内容提供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并在实践中梳理收集好经验成果,并通过邮箱传给指定负责人,课题组再将理论实践融合的策略在定点研究班级(实验中学高2010级2班)中反馈实践,并找出与非研究班级的不同之处,相关负责人和该定点班的数学教师(也是课题组成员)把实践情况再返回给各个课题组成员,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再由该部分内容负责人提炼出成果。时间以二周为循环周期,定点实验班级的教学比非定点班级的教学慢一周。
④、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反馈。在2009年9月—2009年10月调查学生和教师的原始状态,从2009年的11月开始对定点实验班级的学生实行调研考试,并分析考试的结果和课堂内容呈现之间的吻合关系,在每个期末再调查学生的情况,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试题调研卷,看学生的情感、学业等是否有变化,以便了解课题现状,找准课题研究切入口,做到有的放矢。
4、数学教学内容研究的宏观计划 课题实施计划2009—2010学年 2009年99月30 10月28 月9 课题组理函数处理策数列处理策论学习 略总结 略总结 2月24 3月31 4月28 数据处理立几处理策概率处理策总结 略总结 略总结 课题实施计划2010—2011学年 2010年9月9月30 10月28 9 课题反思、函数处理理数列处理理11月25 三角处理策略总结 5月26 高中教学内容处理总结 11月25 12月30 解几处理策略总结 6月30 课题初步结果总结 12月30 1月20 课题阶段总结 7月、8月 理论支撑及经验借鉴 1月20 三角处理理解几处理理课题阶段成 7
数据收集 2月24 数据对比反思验证 论验证总结 3月31 立几处理理论验证总结 论验证总结 4月28 概率处理理论验证总结 论验证总结 论验证总结 果汇总 5月26 6月30 教学内容处课题结题 课题延伸 理成果汇总 七、成果体现
通过研究,成果体现有关于以学困生为本的数学内容呈现科研论文、上课光盘、教学案例材料、高三复习讲义、课题总结分析材料、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八、研究的保证措施
1.课题机构
课题指导小组:余华云、何晓波、刘开文、罗咏梅 课题领导小组:邹盛银、雷宇、李宗良、秦誉 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吴家全
实验中学:陈佳、郭华斌、吕林光、杨明祥、谢泽春、汪代波、杜世定 28中:廖明、陈忠友、陈益国、陈尧 双碑中学:孙英、李常青、胡杰 64中:杨艳
2.专业研究保障
该课题在区科研中心专家的督导下,各个学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教研员及优秀教师资源的有效发挥下能够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3.各校支持
在各个学校领导的全方位支持下,每次研究活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对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打下了最有力的基础。 总之,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定会顺利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4所学校的数学教师专业及其教学水平会越来越好。
“以学困生为本的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0年1月6日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