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清利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小蓟、石苇、白茅根等。其中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本经》认为其具有“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之功效,既可以补虚,又可以清热,利小便,除瘀血而止血。石苇药性苦甘凉,具有利水通淋作用,对淋痛、尿血有效,为尿血对症治疗要药。白花蛇舌草、小蓟清热凉血止血。后期出血多由气虚不摄或阴虚火旺,气虚可致推动无力瘀血形成,阴虚火旺可以造成血液凝滞,即久病成瘀,对于反复紫癜需在辨证基础上治以补气行血或滋阴凉血活血,通常气虚者多用活血止血药物如蒲黄炭、血余炭、三七粉等止血不留瘀且无寒凉之弊的药物,对于阴虚火旺者可与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药物。
2、蛋白尿 过敏性紫癜肾型常见症状除尿血外,尚可见尿蛋白持续难消,如尿中含有大量蛋白可致尿中有泡沫、尿液浑浊,故可以“尿浊”表述。其病因病机多因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本虚为肾气亏虚,肾气不固,不能藏精,精气宜藏不宜泄,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脾主统摄升清,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吸收、转化都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若肾藏失职,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及与湿毒混杂,从小便而泄,精微外泄故致尿浊;标实为热毒、瘀血、湿浊等。故应标本兼治,在补肾固摄的基础上,兼顾解毒化瘀祛湿。临床常应用大剂量黄芪大补中气而健脾以固肾气,同时给以补肾药物如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山萸肉等以脾肾双补,并加以固摄药物如海螵蛸、桑螵蛸等。少佐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益母草活血止血,玉米须利水渗湿消肿,共同消除蛋白尿。
3、重用黄芪 黄芪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品。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黄芪作为中药补气药中的代表药物,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体内、外试验均证实,黄芪能显著纠正过敏性紫癜病人Th1/Th2亚群失衡[3],并且能够明显改善IgA肾病模型大鼠Th1/Th2亚群失衡,同时使肾组织Th2型细胞因子(TGF-B1、IL-5)表达面积明显减少[4]。黄芪注射液作为黄芪的提取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紫癜性肾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未见任何毒副作用,为治疗难治性紫癜肾开辟一条新思路[5]。
医案:
患者王某某,男,64岁,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主因间断皮肤紫癜伴血尿、蛋白尿5个月于2013年2月25日8:00门诊就诊。患者5月前感冒后出现双下肢及臀部皮肤对称性紫斑,色暗紫,大小不一,高出皮肤,无瘙痒,患者无其他不适,故未予诊治。一月后患者出现腹痛、黑便,就诊于廊坊市某医院,并住院治疗,查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具体不详),诊断为“1、过敏性紫癜2、紫癜肾炎”,予强的松(具体用量不详)治疗,3个月后患者病情好转,但尿中仍有隐血及蛋白,患者出院。出院后患者曾间断口服强的松、雷公藤多甙及中药治疗,效果均不显著。患者为进一步诊治,遂就诊。既往高
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达180/11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 20mg qd,血压控制尚可。
一诊:患者面色恍白,乏力,手足心潮热,口干,无口苦,自汗,皮肤未见瘀斑瘀点,双下肢无水肿,无腹痛,无关节肿痛,无头痛、头晕,无盗汗,偶可闻及咳嗽,无痰。纳可,大便可,小便无肉眼血尿,色黄,未见泡沫。舌质淡暗,苔薄黄少津,脉沉滑无力。
相关检查:
外周血象:WBC 7.68×109/L RBC:4.42×1012/L HGB 138g/L PLT 169×109/L。
尿常规:隐血:3+;蛋白质:2+。 心电图:窦性心率,心电图正常范围。
腹部B超:胆囊多发结石,右肾结石,余未见显著异常。 中医诊断:紫癜风 脾肾两虚 西医诊断:1、过敏性紫癜(混合型)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辩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年老体弱,正气虚损,外邪侵入后,酿成热毒,热迫血行,外溢肌肤而发紫癜;病程日久,热毒灼伤津液,阴津耗伤而成阴虚火旺,加之应用激素等治疗,使阴虚火旺更甚,损伤脾肾之气。肾为人体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藏元阴、元阳,主封藏。外邪伤肾,热毒内侵,病程日久,肾阴阳受损,肾失封藏,肾精失固,精微泄下而见蛋白尿,精血失固,流失日久,则肾阴亏虚,肾中元阴不足,可致虚火炽盛,热伤血脉,尿血缠绵不愈;阴虚火旺则口干、
手足心潮热;脾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固摄,助肾封藏,脾气虚则乏力,失于升清、固摄,则精微从小便泻去。纵观舌脉症,舌质淡暗,苔薄黄少津,脉沉滑无力,证属脾肾两虚型。
治则:滋阴补肾 凉血止血 益气健脾摄精
处方:自拟滋阴补肾,凉血止血,益气健脾摄精之中药加减 黄芪30g 破故纸15g 肉苁蓉15g 熟地黄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枸杞子10g 菟丝子15g 杜仲炭15g 侧柏炭15g 荆芥炭15g 仙鹤草25g 金樱子10g 芡实10g 五味子15g 金钱草20g 甘草10 g
十四付,水煎服,日一剂。
方中重用黄芪,张景岳云:“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故取其益气健脾,助肾固摄之功;配伍熟地黄、破故纸、肉苁蓉,李杲云:“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本经逢原》曰:“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本草经疏》云:“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肉苁蓉可治疗肝肾不足,三药合用,以滋阴补肾,体现滋肾为本;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滋肾阴,清虚热;杜仲炭、侧柏炭、荆芥炭均炒炭,取其清热凉血之功,既可避免寒凉凝血之弊,又加强了止血的功效,同时加用仙鹤草以凉血止血;金樱子、芡实、五味子健脾摄精;萆薢、金钱草清下焦湿热。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凉血止血,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