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序号十一五完成目标名称单位2010年28.5年均增长.2十二五目标2015年65年均增长目标属性 经 乡 建设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济发展8实际利用内资亿元预期性累计116.312003.5累计240270018预期性累计4300累计100001115010517142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9实际到账外资万美元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1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9年末总人口20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均期望寿命22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315岁级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4科技进步贡献率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6*城市化率27县城建成区面积28县城建成区人口2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1*城市天然气普及率32*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33城市万人拥有共同交通营运车辆亿元亿元亿元——%%%%万人‰岁张年%%%平方公里万人%%%%标台4.977.441.518.541.7亿元23.1亿元13.2∶65.2∶21.633.7∶37.8∶28.527.864.518.8——37.34.4753————145141093867175.685.110.75.7——0.4————————————13————336——0.6——10∶60∶3030∶33∶373570251039579412601.555201695958690147.25.56.2——0.8————————————10————291514.4——
—15—
类 资 源环境民生改善别序号34城镇调查失业率十一五完成目标名称单位2010年%人人次万人%元元平方米平方米%吨标煤吨吨%%万亩万亩吨吨吨43670174953.8——13400730033361031.0665.4——31.835.550.246.74338.73336.7——年均增长%——————————1112——————累计下降22%十二五目标2015年432001500059520600118004042103年均增长%——————————910——————目标属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3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7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农民人均纯收入41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3居民消费物价指数44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45单位生产总值取水量4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47*森林覆盖率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9耕地保有量50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累计下降18%累计下降18%累计下降18@4049.146.78.24.5————————4.5———————————— 51二氧化硫排放量5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3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8%累计下降12%累计下降18% 注:标注*的目标年均增长栏为五年累计增加或减少百分点数。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战略选择 一、空间布局
按照“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提升功能、凸显特色”的原则,
—16—
根据平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统筹城乡、产业、生态布局,划分完善功能区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城乡发展布局。抓住城市化加速期的重大机遇,按照“统筹城乡、以强带弱、轴线集聚、网络发展”的原则,加快实施“小县大城”战略,进一步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增强聚集功能,努力形成县城—乡镇—社区(村)三级城乡结构体系,初步构筑起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网络。
县城。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按照济南“卫星城”、泉城“后花园”的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大手笔推进县城的东拓、西进、南延、北伸、中优,将安城、玫瑰两个周边镇纳入县城规划建设范围,重点建设东部现代工业新区、西部宜业生态新城、南部宜居高档复合体、北部新兴产业带和主城综合功能区五大功能板块,基本构建起与16万人口规模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济南市域次中心城市框架。
乡镇。按照“区域协调、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原则,巩固小城镇建设成果,推动融合周边镇,做大做强中心镇,加快发展特色镇。周边镇,即安城、玫瑰两个镇,重点承担县城人口和产业的转移,补充完善县城服务功能,加快融入县城。中心镇,即东阿、孝直两个镇,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承载发展、集聚产业、服务居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
—17—
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特色镇,即孔村、洪范池两个镇,重点突出镇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档次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区域特色强镇。
社区(村)。按照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以“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为目标,以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建成25个服务功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公共服务均等、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平阴生态经济系统的空间特点、区位优势、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谋划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筑空间布局合理、主体功能完善、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重点发展东部工业区。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带动作用,依托工业园区中心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和炭素产业园,沿济菏高速公路(国道220北段和国道105南段),重点布局机械装备、水泥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清洁能源、玛钢管件、炭素制品基地,逐步形成纵贯南北、带动平阴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工业区,承接省会产业转移。
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区。沿国道220,以玫瑰镇、东阿镇为主体,依托工业园区中心片区、阿胶产业园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布局阿胶、玫瑰两大特色产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拉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外延,逐步形成具有突出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区。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