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钻进或采取措施。钻至设计深度后空钻出土以减少拔钻杆的阻力,然后拔出钻杆。
6.4.3.3下锚索前应检查锚索并做隐蔽工程检查记录,下完锚索时 应注意锚索的外露部分是否满足张拉要求的长度。
6.4.3.4浆液搅拌必须严格按配比进行, 不得随意改变。水泥应不 含杂质, 不用过期或受潮水泥。
6.4.3.5注浆由孔底开始, 边注边外拉浆管, 并缓缓拔管, 直至浆 液溢出孔口后停止注浆。注浆后过半小时再补浆一次,若渗浆严重,可补浆2~3次。
6.4.3.6连梁的承压板及预埋筒的位置要安装准确, 浇砼前做隐蔽
工程检查记录。
6.4.3.7锚杆的张拉要有固定的操作人员和记录人员, 严格按操作
规程张拉。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现场技术负责人报告。
6.4.4、连梁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4.4.1绑扎钢筋时,主筋接头应放在桩顶处, 桩的主筋应伸入梁 的主筋内。将挡土墙构造柱的预埋插筋按设计绑扎。
6.4.4.2绑扎钢筋前, 应将桩头的浮土清理干净, 以防接桩处强度 不足。
6.4.4.3支模时, 要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达到要求, 以防露筋。
6.4.4.4夏季高温应洒水养护。 6.4.5、土方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4.5.1土方施工设专人指挥,技术员进行书面交底,严格执行施工方案。
6.4.5.2 测量员随时测量,保证基底标高,槽底土壤不得扰动。 6.4.5.3 夜间施工有足够的照明。
第七章、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7.1、安全生产
7.1.1 现场要设健全的安全领导小组。
7.1.2全体人员应认真执行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规定。 7.1.3施工前,施工负责人要向操作人员作专项技术安全交底,关键部分要下作业指导书。
7.1.4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服从安全员的指挥和监督。 7.1.5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7.1.6每天班前五分钟,施工负责人必须作施工安全注意事项专项交底。
7.1.7现场电器设备要有漏电保护器,电缆应设可靠绝缘。 7.1.8各种机电设备均应设专人负责管理,电工持证上岗。 7.1.9现场用电设备必须实行三级供电,两级保护。
7.1.10成孔后孔口加盖井盖,以免行人、物体坠入。
7.1.11夜间施工,工地应有足够照明。
7.1.12 土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在进场前进行彻底的检修和 保养,确保施工期间机械的正常运转。
7.1.13土方开挖后,按现场安全防护要求在基坑的周围搭设安全 保护栏杆,避免人员跌落坑中。
7.1.14 施工时,挖掘机严禁碰撞锚杆。
7.2、文明施工
7.2.1 所有土方运输车辆进入现场后禁止鸣笛,以减小噪音。 7.2.2所有施工人员应保持现场卫生,生产及生活垃圾均装入运 土车中带走,不得随处抛撒。
7.2.3为保持环境卫生,避免运土车发生遗洒,在现场搭设拍土 架,指派专人负责将运土车上的土拍实,并在出口处铺垫湿草袋或钢筋网片。
7.2.4 项目经理部每天指派专人清扫运土车经过的路段。
第八章、基坑监测方案
采用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对基坑进
行监测,方案如下:
8.1.观测点的布置:根据桩位移变形空间效应,因此观测点布置 在矩形长边中点处帽梁上每边三个点, 南侧中点布一个点,南侧两拐角各一点, 共九个点。
8.2.观测精度要求:
满足国家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水平误差控制<6.00mm 垂直误差控制<0.5mm 8.3.观测时间的确定:
8.3.1.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应作基坑变形观测.
8.3.2.观测时间的每两天一次, 必要时连续观测, 基坑开挖完7 天后, 可由每两天一次到4天一次, 15天后每周观测一次。
8.4.场地查勘与记录:
8.4.1.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先例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 和异常并作记录, 照相存档。
8.4.2.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沉降与位移曲线。 8.5.注意事项
8.5.1每次观测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8.5.2.观测其间使用一种仪器,一个人操作,不能更换。
编制依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规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