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物体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的:
2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4)割裂时空与运动的关系:
认为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运动而存在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主观形式,是先验的是理念的产物,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6,意识的产生,本质,能动性,主观性 产生:
意识的产生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又是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其一,由一般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特性。 其二,由刺激感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其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由一般反映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起源史上的质的飞跃。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5 / 20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再次,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随劳动日趋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要理解这一问题,就要懂得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仅仅把意识理解为大脑的机能,并不能完全说明意识本身。因为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种,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的大脑并非只是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
一。\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是外界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列宁认为:
“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像。”“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7,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起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信息的模拟。一是结构模拟,是现代科学暂时作不到的,二是功能模拟,是对人脑信息过程的模拟。
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区别
其一,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6 / 20
其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其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
其四,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
38,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
A,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 B,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 C,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
9,实践的本质、特征、基本形式、主体、客体、实践主体、客体分三类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基本形式
A,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B,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C,科学实践,是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主体、客体
7 / 20
主体:
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主体、客体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
(A)能力结构,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 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第二、\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智慧因素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B)实践的还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
实践客体,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因此,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方面。不但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之前就具有客观性特征,而且进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结构以后,这种客观性特征也仍然保持着。另—方面,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客观事物只影响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体。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8 /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