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时演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3:53: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优化指导】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时演练 新人教

版必修4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 .求田问舍(寻找) .

B.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一片神鸦社鼓(祭祀土神的日子)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千古风流人物(杰出的,有才华的) ..D.元嘉草草(草率,轻率) ..休说鲈鱼堪脍(美味) .

解析:A项,求:购买;C项,第一个“风流”应解释为“英雄业绩”;D项,脍:把鱼、肉切细。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解析: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应的一项是( )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封狼居胥。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B.周瑜 刘裕 霍去病 张季鹰 C.周瑜 刘裕 张季鹰 霍去病 D.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答案:B

4.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烽火扬州路

B.多情应笑我 D.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A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项,应为“应笑我多情”;C项,应为“扬州路烽火”。

答案:D

5.下列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过多的忧愁和愤恨。

B.“吴钩看了”体现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紧承前文,是说作者眼前无事可做,只能无聊地拍拍栏杆。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解析:B.“栏杆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B 6.名句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2012年山东高考)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012年安徽高考)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2012湖北高考)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完成7~8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并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试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残照里,近景是独登高楼的游子,远景为掉队独飞的孤鸟。残阳如血,倦鸟悲鸣,游子思归。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高度凝练。让人不禁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势衰微,故土难收,知音寥落。作者将这种种难言之痛以一幅高度凝练的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9~10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答案:这两个人是孙权和刘裕。他们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词人借助这两位英雄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决心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10.词中最能体现主旨的一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

答案:主旨句是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句作为全词的点睛之笔,用典通俗,但含意深刻。一方面是对当权者不重用贤人志士而自甘昏庸糊涂的愤懑,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志存恢复中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1.在下阕中,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解析:应从孙权的能力与功业等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2.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主旨去回答。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解析:从题目中可知本词的内容是送别。本是送别人却说“浮天水送无穷树”,把送别写得含蓄,道出了惜别之情。“无穷树”暗指路途遥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带雨云埋一半山”中“雨云”透露出前途迷茫,内心因此郁闷。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4.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析:从下片词句“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可以看出。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三、语言运用

15.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 辛弃疾以其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

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16.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连贯、句式整齐。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道道的河川,我们看到:辛弃疾东家种树,雄心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都选择了永恒:纵然寂寞孤清,也不苟合流俗,这是坚贞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时演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2r8x6dra7507xm0vyo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