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中,选中要改变出场顺序的对象,然后单击“重新排序”的左右两边的箭头,即可重新设置对象的出场顺序。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下的自主操作了解各选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如果你是导演,你觉得你的“演员”的出场顺序和方式合理吗?不合理的话,怎么改变呢? 任务二:请调整文本对象的播放顺序,并尝试将几个对象设置成连续呈现的方式。 学生任务:根据学习资源,完成任务二。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总结规律性问题,作适当讲解。
学生操作演示
教师:如果一张幻灯片中对象过多的话,不易于操作与管理,从而引入任务三:请给“拙政园”页面上叠加在一起的图片设置合适的进出效果和适当的播放顺序。
学生任务:根据学习资源,完成任务三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总结规律性问题,作适当讲解。
学生操作演示
注意点:利用“叠放次序”命令调整图片的顺序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提出问题::
如果要使得首页的背景音乐在整个多媒体作品播放过程中连续播放,该如何设置?(提高任务) 教师适时总结制作“自定义动画”的一般步骤,鼓励学生尝试制作拓展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制作拓展任务:
1.尝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使其连续自动播放。 2.尝试利用“动作路径”设置“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效果 学生:尝试制作拓展任务。
(设计意图:拓展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可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制作动画效果。) 三、师生点评: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打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的方法,大家表现的都很不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
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的一般步骤:选定对象----设定效果(调整开始方式、属性、速度和播放顺序等)----预览效果----确定
21
PPT动画:简单、容易上手,适合初级学习者制作一些“讲义式”、“幻灯片式”的课件,但缺乏各种特殊效果,交互性不强。
Flash动画:声色俱佳、交互性强、效果丰富,但技术要求较高。 大家以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继续学习有关动画制作的内容。
发布与评价多媒体作品
教学目的:
1.熟悉多媒体作品的发布过程。
2.学会准确、客观地评价多媒体作品。
3.了解发布与评价多媒体作品的实际意义,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观念。 教学重、难点:多媒体作品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作品、网络教室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作品制作完成后,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浏览到你的作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媒体作品打包、发布与评价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作品发布产生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讲解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并演示多媒体作品打包、发布的过程和操作要点。 注意:保存为网页文件和打包后,原多媒体作品中的一些特效将不再存在。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演示,然后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作品保存为网页形式。查看打包后的文件,讨论文件夹中文件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主操作,掌握所学内容。 3.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自主尝试将多媒体作品保存为网页文件和打包成CD,并上传到指定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指导,并将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的操作方法,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别保存为网页文件和打包到文件夹。讨论PPT格式和Web格式,以及打包后演示效果的区别,体会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所学内容。了解各种发布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场合。 4.讨论评价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中的评价表,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指导学生运用评价标准,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多媒体作品评价标准,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标准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培养学生欣赏作品和正确评价作品的良好习惯。同时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打包PPT文件、如何将PPT文件发布成Web网页格式,并学会运用评价标准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总结提高,自我评价。
22
第十单元 走进网络世界
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理解网络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3.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演示、举例、对比,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上过网吗? 学生回答:(一般都上过,如遇到没上过网的学生可先由教师演示因特网的各种功能,并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网络体验。)
教师提问:那你们知道上的是什么网络?这个网络连接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因特网,主要连接计算机。(也可能是一些信息设备)
教师提问:除了因特网和计算机网络,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网络? 学生回答:电话、电视、人际关系??(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教师提问:好,在走进网络世界以前,先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各种网络。 2.新课
(1)广义网络
学生活动:你今年想去什么地方旅游呢?查查电子地图,说出你的旅游线路。 (可请多位同学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庞大的铁路/公路网,把我们带到五湖四海,各大名川!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网络是运输人和物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信息的传输也很重要,那么,我们见到过哪些传递信息的网络呢?
学生回答:电话,电报,因特网,?? 学生讨论和探究并填写教材188页表格:
网络名称 传送信息形态 电报网 文字信息 声音信息 电视网 因特网
教师请学生总结广义网络的作用。
教师总结:其实,人类从一出生就身处各种网络当中,古代的信件系统,现代的公路、铁路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丰富。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网络构建起阡陌纵横的信息高速公路,把我们领入了新时代,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网络世界。(对比、讲解,或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各种网络的共通之处。)
(2)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要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呢?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我们不能上网,会带来哪些不便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原来网络有这么多的作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可以上网查看信息,可以共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这些作用主要分两类: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除了上面两个基本功能外,还有“分布计算”的功能,即计算机通过网络“团结起来,
23
一起计算”。教师讲解时可通过举例,例如3D动画的渲染等,激发学生对网络的探索兴趣,拓宽学生的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眼界。 ○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的概念。
教师列举网络实例,例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因特网、教育资源专用网络等,让学生区分这些网络分别属于哪一类。
3常见的网络设备 ○活动:参观机房,根据教师(网管员)的讲解记录计算机联网所需要的设备,并让学生猜猜这些设备的作用。(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展示实物或通过投影观看图片,讲解各种设备的作用。)
参观过程: a.网卡。
教师提示:该卡插在计算机主机内,并通过接口和网络线相连。
作用: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把计算机内的信息传送到网络上,接收网络上的信息,并转换成计算机内部信息。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网卡也有所不同。(如果条件允许,可展示多种网卡,也可展示网络连接线,并演示如何连接网卡)
b.交换机。
学生观察:有很多连接线。
教师提示:这些连接线通往哪里?连接什么设备? 结论:交换机连接很多计算机,是计算机的连接中心,连在同一个交换机上的计算机可以互相访问。 c.路由器。
学生观察:和交换机很相似。
教师提示:这里有一根外线连接因特网,其他都连接内部网络。没有这跟外线,我们也无法连接因特网。
结论:不同的网络需要用路由器进行连接,路由器除了中转信息外,还起到 “翻译”的作用,由于外部因特网和内部局域网是两种网络,所以要用路由器进行连接。
d.服务器。
学生观察:一台主机很“大”的计算机。
教师结论:服务器也是一台计算机,顾名思义,它是在网络上为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服务器运行不同的软件,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服务,由于它的特殊用途,其稳定性和速度要比普通计算机更好。例如校园网内部的信息服务、内部邮件服务等,都是通过服务器来完成。
功能强大的因特网
教学目的:
1.了解因特网的各种功能。
2.拓宽眼界,体会因特网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巨大作用。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 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基本概念。我们知道计算机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因特网的功能是这两个基本功能的细化和延伸。那么,因特网到底有哪些功能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2.新课。
(1)因特网的基本服务。
阅读教材:因特网的基本服务。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