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C. D.
【考点】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画图说明: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AB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光线,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知.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图中的A或D图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 故选D.
【点评】此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利用折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此现象让学生回家亲自做一做,效果会更好,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10.(盐城市)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一列图象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
13
A. B. C. D.
【考点】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本题抓住热传递,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二者温度相等,热传递停止.
【解答】解: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直到达到室温,温度不再变化. A、温度降低的越来越慢,达到室温后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温度降低的越来越慢,水的温度不可能为0度,不符合题意. C、温度降低的越来越慢,达到室温后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D、温度降低,达到室温后温度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传递,低温物体和高温物体的温度变化.
11.你所在考室内的空气质量最接近(空气密度约1.3kg/m)( ) A.1.5kg
B.15kg C.150kg
D.1500kg
3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考室的体积大约为120m,根据公式m=ρV可求空气质量.
【解答】解:考室内的空气质量m=ρV=1.3kg/m3×120m3=156kg,最接近150kg.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估测能力,估测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
12.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
3
钢
3
=7.8×10kg/m)
33
制造,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 )
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
14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要想得到气凝胶的质量,根据公式:m=ρV,在知道气凝胶的密度的前提下,还需要知道气凝胶的体积;
由于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所以所需气凝胶的体积的大小应该与原来用的钢材的体积相同.
利用告诉的钢材的质量和钢材的密度,结合公式:ρ=即可求出钢材的体积,从而可以解决此题. 【解答】解: 已知:ρV钢=
胶
=3kg/m,ρ
3
钢
=7.8×10kg/m,m钢=130吨=1.3×10kg,
≈16.7m,
3
335
=
故V胶=V钢=16.7m3, m胶=ρ
胶
V胶=3kg/m×16.7m=50.1kg≈0.05吨.
3 3
故选A.
【点评】在此题中,要把握住钢材的体积与气凝胶的体积相等这一关键点.
解决此题的思路是从未知量入手分析,直到公式中涉及的量全部是已知量.即倒着分析正着解.
13.“地球一小时”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FF)发起的旨在宣传低碳,关注地球环境的一项倡议.为支持这一倡议,2012年3月16日,郑州不夜城晚8:30~9:30熄灯一小时,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灯工作时将部分电能转化为光能
B.熄灯前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大楼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C.熄灯前我们看到彩色的喷泉是因为发生了光的色散 D.熄灯后我们看不到美丽的夜景,此时光的反射定律不成立
【考点】J2:电功的实质;A7:光的反射定律;AA:漫反射;AP:光的色散.
15
【分析】A、根据电流做功的实质回答;
B、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C、根据色散的定义结合看到彩色的喷泉是因为有光进入我们的眼中分析; D、我们看不到美丽的夜景,是因为为没有光反射(进入)到我们的眼中.
【解答】A、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灯工作时将部分电能转化为光能,正确;
B、熄灯前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大楼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正确;
C、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熄灯前我们看到彩色的喷泉并不是发生了光的色散,而是本向就是彩色的光,看到彩色的喷泉是因为有彩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错误; D、熄灯后我们看不到美丽的夜景,是因为没有光反射(进入)到我们的眼中,此时光的反射定律成立,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做功的实质、漫反射、色散、反射定律等知识,综合性较强.
14.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发了一种独特的复合材料﹣﹣石墨纸,如图所示,其成分以石墨为主,薄如纸张,比钢要坚硬10倍且轻巧,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未来应用非常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同体积的钢相比,石墨纸的质量较大 B.与钢相比,石墨纸的硬度较大 C.石墨纸是一种环保材料 D.石墨纸是绝缘体,不易导电
【考点】11:物质的物理特征;2B:密度公式的应用;HK:绝缘体.
【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表示物质单位体积时的质量;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2)“成分以石墨为主,薄如纸张,比钢要坚硬10倍且轻巧,还可以回收再利用”,体现了石墨纸的硬度大的特点,是环保材料;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