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明清时期
一、单选题
1.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明朝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也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君主专制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2. 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即发配到隆庆、永宁等处为民……守制期满再起复时,地方官要“考过复除”。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朝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3. 《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4.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发挥了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
5.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果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 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记述 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团经 城中女红,悉力纺炒,售之乡民 出处 《金泽小志?风俗》 《木棉谱》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渐趋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 7.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
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8.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此三十万石米,乃为公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1743年)这项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朝(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9. 清朝时期,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 )
A.宗法制度在清朝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朝已经发展完善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10.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为“上下之通称”,不仅对天子可称“君”,就是人臣、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皆可称“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这表明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11.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 12. 清朝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同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朝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朝小说的发展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期,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而他们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因此明朝政府主要针对这个情况颁布首次的“海禁”令,导致海外贸易的萎缩。……自明成祖去世后,朝贡贸易的萎缩,以及海禁令逐渐废弛,违反“海禁”出洋的中国海商活动日趋频繁。直到16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区肆虐的情况日益严重,当时的朝廷官员为了重建中国沿海的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宣布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但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这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据《历史上的“隆庆开关”》整理
材料二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摘朝贡体制。但是,尽管清朝与明朝的朝贡体制外壳相同,实际内涵却较明朝复杂得多。清朝朝贡的贸易性质没有明朝那么强,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体现在礼仪制度方面就是清廷制订了“藩国通礼”,包括册封爵位、颁诏、颁赏、遣使会盟、朝贡、宴赏、遣人听事等一整套完整礼仪。然而,由于日本不朝贡,朝鲜心里不服之下的朝贡,均已经导致朝贡体制在东亚的空洞化和功能化。最后,欧洲开始处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状态,双方不再妥协。这表明,清朝的朝贡制度已经发生巨变。
——摘编自李扬帆《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初期和隆庆年间对外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商业实行强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特有的官商、官办手工业制度。这种制度既可以使统一大国内部必要的商品交换得到满足,又不致失去对商品经济的控制、垄断。明代政府在各府、州、县、市、集都设立了商税机关“税课司局”,并到处新设“抽分局”,以加紧对市民和商人的勒索。作为向商人收税的抑商政策,也贯穿于清代前期的始终,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是十分合理而正当的,因为税收是每个政府管理国家经济的正当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等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和实践的概念,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之后,英国从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开始,努力通过对政体的统一化、中央集权化和官僚化,来构建一个现代国家。当然这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进程,除了亨利八世、克伦威尔及伊丽莎白一世等政治家的贡献外,这一制度结构的变迁首先受到了当时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概括材料一中明清工商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背景,并说明影响明清时期中、英两国工商业政策不同的因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2.A3.D4.A5.D6.B7.D8.B9.B10.C11.C12.A
二、材料题
13.1.原因:(明初“海禁”)沿海倭患猖獗;防备敌对势力,巩固统治;重农抑商,推行朝贡贸易。
(隆庆“开禁”)朝贡贸易加重财政负担;经济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禁海政策并未解决倭患。
2.特点:强调礼仪与政治关系;在东亚空洞化和功能化;面临欧洲势力的冲击;程朱理学为文化纽带。
弊端:助长清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松散的朝贡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
14.1.内容:以专营专卖来严格控制商贸流通;加大税收力度。影响:稳定市场秩序;增加了财政收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2.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扩张和商战;历代君主的政治贡献;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因素:经济结构;对外政策;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15.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
2.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3.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