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四月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周(天子)、郑(庄工)交质(交换人质,以示互信)。“(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 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
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 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
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 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D.①③
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 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 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
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 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 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0.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 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12.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 14 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 20 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传播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 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B.建立了公民大会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确立了民主政治
14.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15.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 B.通过《权利法案》 C.君主“统而不治” D.1832 年议会改革
16.1919 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17.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 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 1960--1965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 1965--1970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C. 1975-1980 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 1980-1985 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18.1977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 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 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B.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 D.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
19.“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进程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进步,相反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 中。”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一一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一一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5分)
22.(14分)全球化进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劳动
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收入不平等状况急剧恶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大萧条”的前夕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收入层级中的前10%人群占到了美国国民收入的30%—35%。然而,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开始快速扩大。到21世纪伊始,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上涨到45%—50%。如果以这种节奏继续上涨,到2030年时前10%人群将会拥有国民收入的60%。
——摘编自托马斯·皮觊蒂《21世纪资本论》
材料二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摘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千年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收入不平等急剧上升的根本原因以及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的主要原因。(5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1世纪的全球化与发达国家”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3. (14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