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TOP300高三尖子生联考
全国I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探索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学理论为主。无论是早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还是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和思潮,共审美观念均源于西方相关文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也主要以介绍苏俄相关的文学理论为主。可以说,4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始终无法逃脱“失语症”的魔咒。当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创作实践,这是确保理论有效性的唯一途径,但我们还要潜下心来,认真地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地审视与梳理。任何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会受制于其特定的外在文化环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就其外在环境而言,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借鉴,当然也不乏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自我创新。究其理,至少有三个维度需要深入探析: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承袭了传统文化哪些精神内核,包括生存哲学与审美趣味。二是有效梳理数十年来乃至近百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主脉。三是认真考察各种文学制度对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三个维度都有不少学者在进行研究,但很少有人将之纳入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中,进行一种开放性的理论思考。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探讨,尤其是对一些既定文学史的再反思。如果没有对本土文学史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没有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和发展主因拥有全局性的认知,特别是对一些既定文学史进行有效的反思,要成功地建构一种本土化的文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者,几乎很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反思性的研究,很少有人将这种文学史的反思提升到文学理论的层面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建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学理论家不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更的研究保持着疏离状态,而且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土壤也缺少深入思考。
对一些具体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中甄别和总结出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本土化属性。这是最为繁琐但也是最为本质的研究,它在表现形态上可能体现为文学批评,但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为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学理论毕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基于作家评论、文本研究之后所抽象出来的理论。没有文学批评实践的长期积累,就无法找到本土创作经验的支撑,也就不可能挖掘出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更不可能提出新观点、构建断理论。所以,从学科范畴上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始终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彼此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然而,纵观我们的文学理论建构者,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
最重要的,是对日趋多元、极为丰富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研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多元而繁富的审美格局,还在日趋加刷,诚如有人所说:”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嬗变,那些带有当今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动漫、游戏、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文艺形式不断走进人们生活世界,焕新社会文化生态。”面对这些极为复杂的文学发展态势,如果不能深入到前沿地带,不能进行跟踪式的思考和研判,要建构出
第 1 页 共 12 页
一种具有范导性作用的当代文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湖的借鉴。
B.学者们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三个维度,并进行了开放性的理论思考。
C.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土壤缺少深入思考,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状况。
D.若有文学批评实践的长期积累,就能甄别并且总结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本土化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后四个段落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B.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际,既有对所提问题的理论层面的分析,又有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C.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假设论证,论证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内在规律进行探讨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引入有人所说的内容,将之作为事实论据,目的是用来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视与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需探析应承袭传统文化哪些精神内核、梳理中国文化发展主脉、考察文学制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
B.文学理论是基于作家评论、文学研究之后抽象出来的理论,可见它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建构具备独特的审美经验。
C.季羡林说:“我们东方国家,近现代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这与作者的“失语症”观点有相通之处。
D.面对到来的信息时代、多元而繁富的审美格局,作者主张进行跟踪式的思考和研判,才有可能建构出一种具有范导性作用的当代文学理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第一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有明显的“北轻南重”的特点,轻稀土以包头、四川、山东等地矿为主,重稀土以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矿为主。
稀土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镧、铈、镨、钕…… )15个元素和21号元素钪、39号元素钇(共17个元素)的总称。可分成轻稀土、中稀土、重稀土。已发现的最重要的稀土矿物有氟碳铈(镧)矿、独居石、磷钇矿等。比如氟碳铈矿,用途厂泛,它是提取铈族稀土元素的重要矿物原料,铈族元素可用于制作合金,提高金属的弹性、韧性和强度,来制作喷气式飞机、导弹、发动机及耐热机械的主要零件,亦可用于制造防辐射线的防护外壳等。中国最大的氟碳铈矿位于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唯一以开采稀土为主的氟碳铈矿。氟碳铈矿圆与铁共生,可以随铁矿开采,它与独居石一道随铁矿挖出,再回收利用,生产成本低。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稀土这种具有神奇功能的工业“维生索”已成为当今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产品不可缺少的材料,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第 2 页 共 12 页
材料二:
中国2017年稀土元素各领域的应用比例 品种 行业 有色抛光粉(显汽车 石化 玻璃 陶瓷 电池 金属 示器) 26% 52% 5.5% 16.5% A A 5% 90% 2% 3% A A 90% 10% A A A A 24% 56% 1% 3% 2% 4% 17% 12% 6% 12% 53% A 50% 33.4% 3.3% 10% A 3.3% 31.5% 6.5% 3.5% A A A 荧光粉(显示器、灯具) 8.5% 11% A A 69.2% 11.3% 镧 铈 镨 钕 钇 其他 材料三:
稀土元素能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钇、二氧化镨、三氧化二铈等),玻璃中三氧化二铈的含量增加,玻璃由无色变成黄色,而后变成橙色,再变成黑色。在我国,稀土元素应用广泛,目前全世界的玻璃、陶瓷生产中稀土的用量是稀土总产量的30%左右,但我国稀土用量仅占总产量的3%~5%,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以中国景德镇地区的实验为例,分述如下: (1)特种陶瓷
稀土应用是指稀土元素或稀土氧化物的应用,稀土以掺杂的形式放到稀土陶瓷材料中,微量的掺杂可以极大地改变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致密度和机械性能等。在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稀土氧化物,烧成后,稀土釉的稳定性和光泽度均比基础白釉有所改善。研究表明,添加三氧化钇、二氧化镨、三氧化二铈的陶瓷,能在1370℃的高温下保持不变,形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高温抗弯强度和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可提高材料的高温断裂韧性。 (2)着色颜料
稀土中的铈、镨、钕等(或氧化物),用于陶瓷着色颇料中,具有色彩鲜艳、稳定、耐高温性能好、遮盖力强、呈色均匀等特点,专门用来克服各种陶瓷颜料和色釉的缺陷,起到了着色剂或助色剂的作用。有些陶瓷加热到高温时比低温时的色泽要差很多,引入稀土元素(或氧化物)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镧在陶瓷釉料中无色,瓷釉中加入少量的镧,可使釉面品莹夺目,起到光泽剂的作用;铈在瓷釉中是良好的乳浊剂,可制成白度高,遮盖强的乳浊釉,其乳浊效果比加入乳浊剂更好,不仅釉面光泽晶莹,又能减少龟裂;镨黄颜料是高温稳定、色调柔和的常用颜料,与其他色素配合又可得到绿色系列。 4.下列不属于“稀土”应用的一项是(3分)
A.铈族元素用于制作导弹、发动机及耐热机械的重要零件。 B.作为功能神奇的工业“维生素”用于工农业生产。 C.通过改变三氧化二铈的含量改变玻璃的颜色。 D.有些陶瓷加热到高温时的色泽比低温时要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是稀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矿物有“北轻南重”的特点,可见这种矿物在我国不同地域,其品种储量有差异。
B.中国最大的氟碳铈矿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唯一以开采稀土为主的氟碳铈矿,随铁矿一道开采,纯度高,易开采,生产成本也低。
第 3 页 共 12 页
C.2017年稀土元素铈在石化、陶瓷、荧光粉等领域使用所占百分比不高,但在在汽车、玻璃、抛光粉等领域使用所占百分比较高。
D.镧可使釉面晶莹夺目,铈乳浊效果好,镨黄颜料高温稳定、色调柔和,它们各有特点,能克服陶瓷颜料和色釉的缺陷。
6.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稀土在陶瓷生产领域使用的现状。(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院里清凉如水,月光下,小枣儿红了,石榴熟了,指甲草、茉莉花在窗下开成一片,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根儿底下,草棵子里,蛐蛐儿轻轻地唱着:“知知”好像也在催促着那美好的时光早些到来。
前边琢玉坊的窗纸也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三年,一次多么艰苦卓绝的航行,他像一名久经沧海的老舵工,稳稳地把着舵,在疾风恶浪、激流险滩之中小心翼翼地穿行,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一分一秒的懈怠,现在,遥远的航程就要结束了,站在船头纵目望去,已经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彼岸!
他想象着,这件宝船出现在黄胡子、蓝眼睛的洋人亨特先生面前,将会是怎样的惊讶、赞叹,一定用我们听不懂的洋文说:嗅,中国有这样的能人,果然把“三奇”合而为一了!他还想象着,要是亨特先生把这件宝船拿到什么万国博览会上去展览一下,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人赞赏!这不是胡思乱想。民国十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什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北京的象牙雕刻不就得了个金奖嘛!当然,他梁亦清不是为这个才做宝船的,这宝船上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信仰,只要这宝船能够周游四海,让天下的人知道中国玉雕艺人有怎样的手艺,他就知足了,就算没有辱没“玉器梁”世世代代的声誉!他进一步设想,那成千上万的观看宝船的人,一定也有穆斯林,如果他们知道这宝船出自中国的穆斯林之手,一定为“朵斯提”感到无上的光彩!不,这办不到,宝船L没刻着“经字堵阿”,也没刻着他梁亦清的名字,谁也不会知道他!
梁亦清感到一种莫名的遗憾。艺人毕竟是艺人,不能和著书立花的文人、挥毫作画的画家相比,不能在自己的心血化成的“活儿”上题款、盖章。艺人是下贱的工匠,自古来“好人不下作坊,好马不上磨房”,就连明朝的琢玉大师陆子冈,被召进皇宫制作御用的物件儿,也不许他在上面留名,为这,陆子风差点儿丢了脑袋!……但是,这点儿遗憾,只在梁亦清的心头闪了那么一闪,也就自生自灭了。手艺人,想这些于什么?普天下三百六十行,能工巧匠不只是“玉器梁”,千古留名的能有几人呢?那紫禁城里的宫殿,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天坛的圄丘台、祈年殿,卢沟桥的狮子,居庸关的云台,还有那万里长城,不都是木匠、石匠、泥瓦匠造的吗?现如今,都归功于什么秦始皇啦,西太后啦,哪一个曾经刻上了匠人的名字呢?后世的人谁知道有多少艺人在那上面花了心血、搭了性命呢?
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摒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人间的苦难,自身的荣辱,都置之脑后了,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在全世界航海史、中国穆斯林功业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留下显赫的姓名吧?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
第 4 页 共 12 页
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未知霉斑!
“师傅,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俩做的,只不过我做得多点儿。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外名角儿!”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
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子一松,身躯无力地例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 宝船造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掉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月光下,静静的小院纷乱起来……
【注】穆斯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端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梁亦清雕刻玉船即将竣工渲染了温馨、静谧的氛围,与结尾月下小院的纷乱构成对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梁亦清与徒弟对话时的眼睛描写,与曹雪芹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眼睛描写,虽同样是描写眼睛,但用意不同。
C.玉雕作品将郑和塑造成镇静沉着、胸怀坦荡、不计荣辱的形象,一方面表现梁亦清对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雕刻郑和形象难度极高。
D.小说主要运用叙述语言,人物对话不多,但肃穆凝重,如“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就是师傅对徒弟的郑重承诺。 8.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代工匠梁亦清的?(6分)
9.小说以雕刻《郑和航海图》玉雕的宝船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及平长,可取妇,富人......
第 5 页 共 12 页
莫与者,贫者平亦愧之。户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取,平欲得之。张负独视伟平,以女孙予陈平。平既取张氏女,资用益饶,游道日广。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项王使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度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要下当有宝器金玉,目之,欲杀平。平心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逃至修武降汉,汉王召入。
与语而说之,是日拜平为都尉。其后,汉王谓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赏爵也,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嫚而少礼,士之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者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办两短,集两长,天下指麾即定矣。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恣所为,不问出入。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王果疑之,亚父怒曰:“愿乞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明年,淮阴候信破齐,自立为假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怒而骂,平蹑汉王。
汉王寤,乃厚遇齐使,使张良往立信为齐王。于是封平以户牖乡。用其计策,卒灭楚。 汉七年,平从击韩王信于代。至平城,为匈奴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平奇计,使单于阏氏..解,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更封平为曲逆侯。孝文二年,平薨,谥曰献候。
(节选自《汉书·陈平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项主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项王怒将诛定股者/
B.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人破秦/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股者/
C.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人破秦/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股者/
D.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人破秦/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项王忽/将诛定殷者/
11.下判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老子之术,指先秦道家学派的分支,尊崇黄帝、老子思想,亦称“黄老之术”。 B.乞骸骨,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国家安度晚年,为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之说。 C.单于,专指汉代匈奴人对他们的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意为广大之貌,也称“可汗”。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或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家境贫穷,气质不凡。陈平家里贫穷,富人们多不愿将家里的女孩子嫁给他,但唯独户扁富人张负觉得陈平不平凡,把孙女嫁给了陈平。
B.陈平遇事果断,机智避险。担心项羽杀他,他派人还回钱印,自身从小路带剑逃跑;揣测船夫心态,他解下衣服裸身并帮助划船,示意无钱财。
C.陈平善用计谋,提议离间。陈平出主意,说项王有优、缺点,说汉王也有优、缺点,谁能够先舍得拿出几万斤金,给对方的大臣,就能离间对手君臣。
D.陈平献策有功,屡受封赏。在处理韩信自立假齐王事件时,陈平提醒有功,被封以户牖乡;后因献秘计助刘邦解匈奴人包围,被封为曲逆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要下当有宝器金玉,且之,欲杀平。
第 6 页 共 12 页
(2)顾楚有可乱者,被项王骨骾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①
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
苏轼
二更铙鼓动诸邻,百首新诗间八珍。
②③
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 云烟湖寺家家境,灯火沙河夜夜春。 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景似奔轮。
【注】①此诗作于熙宁六年的杭州西湖。述古:陈襄的字,苏轼的友人。周长官:钱塘县令周邪。②典出《南史·孔稚珪传》,南齐孔稚珪不乐世务,门庭之内,野草丛生,中有蛙鸣,他对别人说:“我以此当两部鼓吹。”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显示,陈襄写了一首《过周长官夜饮》诗,苏轼按照陈襄的诗韵唱和了一首。 B.首联想象宾主宴饮时的奏乐声惊动了诸位邻居,赴宴者在美酒佳肴间作诗的情景。 C.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写朋友的生活状况,不乐事务,酷爱音乐,与众人聚会饮酒。 D.尾联写作者劝勉朋友要尽情秉烛夜游,因为人很快就会老去,不要错过美好时光。 15.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 , ”两句,追述自己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艰难,到如今几年过去,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2)荀子在《劝学》中说的两句“ , ”,用刀刻木头来比喻,指出如果不努力,即使再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到。
(3)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 , ”,借景抒情,用鸟儿、树林等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西递、宏村坐落在皖南山区的黟县,它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 ,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韵致跌宕飞扬;灰白的屋壁被时间 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天井、花园、房梁等都在无声地 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和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
第 7 页 共 12 页
文化景观第二次 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抱村穿户 涂鸦 显示 登载 B.穿房入户 涂划 显示 餐录 C.抱村穿户 涂划 展示 登录 D.穿房入户 涂鸦 展示 登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 B.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跌宕飞扬的韵致,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 C.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韵致,也有跌宕飞扬的表情 D.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B.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
C.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D.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不仅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沿路贸易货物之中,②当然还有瓷器、茶叶及其他物品也有代表性。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的商旅进行经济活动,各国士兵、政要、外交家等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政治活动。又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政治、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因此,随着时代发展,后来的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于丝绸或者货物贸易,它已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经过不断地追求,今天,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最终在世界上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事实充分表明,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脱贫攻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捐助大量金钱、物资,来支持国内抗战。他先到重庆,国民政府派出许多军政要员参与陪同,在豪华大饭店宴请他吃了一顿饭。他后来到延安,袿子裤子都打了补丁的毛泽东在家里招待陈嘉庚,吃的是门前莱园里自己种的蔬菜,毛泽东还反复表达没有好东西、不好打扰百姓的歉意。陈嘉庚一回到南洋,就发表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评论。虽然时代在发展,物质在丰富,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 8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