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构建语境,还原鲁迅本真
——特级教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赏析
陆智强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这是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能力的延续和递进。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呢?近日,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闫学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获益匪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写的纪念性文章,现选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章以亲人的视角,通过“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印象深刻的事件,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敢于和反动势力做斗争的崇高的鲁迅形象。全文脉络清晰,在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主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伯父鲁迅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闫老师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将本课的解读定位于“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中教鲁迅”,通过设计“不能不说鲁迅”“周晔眼中的鲁迅”“别人眼中的鲁迅”“鲁迅留下的”等教学板块,深入研读文本借助相关资料的链接,把学生带到鲁迅文化的语境中去,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鲁迅的窗口。
一、丰富多元的资料,引用恰到好处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学生相隔久远,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哪些相关资料?有了相关资料,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怎样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资料?在教学本单元时,很多教师
1
都会产生诸如此类的问题。综观闫老师的课堂,不仅适时引入多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还借助资料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抹上一笔温暖的色彩。
在第一板块“不能不说鲁迅”教学中,闫老师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前对鲁迅的了解,相机出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资料,引导学生对鲁迅有初步的感知。在第三板块“人们眼中的鲁迅”教学时,闫老师提出:“跟随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周晔眼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最想谈哪件事?”第一位学生交流的是第二件事,谈“碰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闫老师相机出示鲁迅写的《“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碰壁”原来是指在旧社会,鲁迅受到封建势力的東缚,他撰写的文章被禁止发表,多次临被暗杀的危险,在生活中可谓是处处“碰壁”。在交流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时,回老师引入萧红撰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片段,通过种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教学第1自然段回忆鲁迅去世场景时,国老师引入巴金《水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真实地还原当时鲁迅先生去世时万人悲痛的场面。在第四板块“鲁迅留下的”教学时,老师同样引入了大量资料,有克家写的(有的人》、《亚洲周刊》评选材料、《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欣慰的纪念》、《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
“借助资料”是路径,“理解内容”是目的。在教学中,老师主要借助“生平史料”“回忆鲁迅作品”“作家文本解读”等不同类别的资料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鲁迅形象的把握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认识。与此同时闫老师引入的资料和教材文本的学习相得益彰,整堂课厚重、大气,令人回味无穷。
二、取舍有度的设计,分析鞭辟入里著名学者陈丹青先生在《鲁迅是谁》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七十年历史,是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的历史。今天不论
2
怎样谈论鲁迅、阅读鲁迅,我们的感知系统或研究手段,其实都很难真的奏效。”那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教鲁迅”,又该如何带领学生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里跨越时空,去感知鲁迅的多面呢?细细回味闫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发现闫学老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巧妙取舍。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和学生交流、解读“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事情中,闫老师恰到好处地截取了每件事的一个“横截面”,通过一个个“横截面”建构起鲁迅形象的多面。例如,在教学“谈读书”事件时,面对“我”读书时的吞和张冠李戴,鲁迅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批评?有学生说是委婉的批评,有学生说这是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回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动了学生对鲁迅形象的把握,在相互探讨中,一个风趣幽默、教育有方的鲁迅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明朗。接着,闫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寻找文中打动人心的细节。“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十分切。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鲁迅眼中的黄包车车夫和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些都是学生在自主品读“救助车夫”故事之后所交流的阅读体会,又凸显出了鲁迅形象的另一面。
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曾写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鲁迅能够真实地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社会朝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假如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有理由、有必要走下去的话,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