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畜牧渔业论文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王磊,王玲,孟霞,刘丽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276826)
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在市场价格的调控下规模日益壮大,但是却出现了 很多的问题,例如养殖的过速发展、不科学运作,最终造成病害问题愈加严重, 成为造成养殖户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也对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 响。因此,要大力发展海参养殖业,就要着手解决其病害的问题。下面就海参养 殖几种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技术作简要的探讨。
1刺参的生态习性
海参属于海洋生物,因此在高盐度的海水中才能适应良好,一般来说,盐度 26 %o?34 %o的海区是最佳的养殖场地。而海参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也较高, 稚 参在水温高于25 °C就基本不会生长了,高于28 °C的海水中就会大量死亡。其 运动方式较为局限,一般在砂石和岩礁裂缝等不平坦的地形上运动,
沿着地形运
动的活动范围通常不过几十平方米,且缺乏方向性。由于海参对水域环境要求高, 而我国周边的海域污染严重,养殖户大多向室内养殖转战。室内大棚养殖的兴起, 使我国海参产量迅速提高。室内养殖却同样存在疾病和价格的风险。
2刺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 2.1刺参育苗期的常见疾病
育苗期属于刺参养殖的起始阶段,但是育苗期刺参的疾病防治及存活率却直 接关系到刺参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育苗期疾病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
2.1.1烂边病一般发生在每年6-7月份,该时期海参在耳状幼体阶段,是该
病的高发阶段,因其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刺参养殖的效益 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
2003-2004
达90%[1]。 海参在发病后,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有增生的组织, 颜 色随病情发展逐渐加深变黑,继而出现边缘模糊不清、溃烂,最后整个海参耳状 幼体解体,消失,导致死亡。经组织学技术苏木一伊红染色后有如下表现:可观 察到有固缩深染的细胞核,且能看到坏死组织细胞。大量发病后存活下的个体, 也不会存活超过一周,在存活的时间中增重不多,且变态反应迟缓,即使幼体能 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对于此类大大降低刺参存活率的疾病,应该从病因入手,找到引起发病的病 原体及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提高稚参存活率。有研究发现弧菌是烂边 病的致病原之一。经过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发现弧菌对一般药物的敏感性均不 高,因此,用药十分考究。主要以预防为主,定期更换池水,控制水中细菌数量。
2.1.2烂胃病大耳状幼体后期可能发生烂胃病,此病易在气温较高和幼体培 育密度大时发生,一般为6-7月。经观察研究发现,该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在摄 食方面,患病的幼体多不进食或进食能力差,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直接造 成的后果就是其变态率低,很难从耳状幼体向樽形幼体变态,甚至发生大量幼体 死亡[2]。其具体的病灶表现在耳状幼体的胃上。病变后,胃壁增厚、粗糙,胃 体周边界限也会有改变,先是模糊不清,然后萎缩变小、不能够维持原来形态, 病症严重后胃壁糜烂,最终死亡。这个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饵料和细菌的感染有关。 饵料品质不佳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或饵料营养缺乏如只单独投喂金藻类、 扁藻等;细菌感染也会引起幼体发生此病。主要从病因入手进行防治,有两点: 保证饵料的品质。如投放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等饵料时,既要保证足够供给 幼体发育和生
长,还要新鲜利于刺参觅食;另一方面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可以 适当加大换水量,还可以配合使用青霉素或链霉素等抗菌素药浴, 为刺参生长提 供良好的水体环境。
2.1.3化板症化板症还有几个别称,如“滑板病”、“脱板病”或“解体病”。 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海参是此病的高发阶段,
此病最为严
重和普遍发生,属于刺参育苗后期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发病症状:幼体收缩不伸 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不能够在附着基上附着而沉落池底。预防 方法: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保持池底清洁,定期或根据养殖池内的情况 对池水进行更换消毒,控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此外,要严格控制投饵的质量和 数量,严格消毒饵料,严格控制预防致病原污染池水。另外,定期对养殖池内的 海参进行健康状况的监测,在疾病发生早期进行治疗。一旦发生病情,泼洒喹诺 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
2.1.4气泡病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时,幼体体内吞 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也可导致死亡。通气量过大会造成此病,应调 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减少此病发生。
2.2稚参培育阶段常见疾病
2.2.1细菌性溃烂病在夏季属于稚参的培育阶段,且该时段池内密度较大, 因气温高、高密度导致此病发生率上升,且此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生 很快就会全池难以幸免,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大量的海参死亡, 后果严重。患病稚 参有如下表现:活力减弱,附着力减弱,摄食能力下降、身体收缩,最终呈乳白 色球状,可有局部组织溃烂且面积逐渐增大, 最终死亡,附着基上只遗留下一个 白色的痕迹。凡有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稚参很容易引起 溃烂病而死亡,
直至解体。使用土霉素等药物基本有效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的蔓 ^延0
2.2.2盾纤毛虫病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 d容易暴发此病,感染率高,易传 染,短期内造成海参大规模的损失。 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 和300目网滤处理、清除池底污物、附着基保持清洁、适时倒池;饵料应严格 消毒灭菌后投喂,在养殖时适时应用抗菌素,防止海参幼体受细菌的感染。
2.3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
2.3.1腐皮综合症该病各时期参体均可被感染,且死亡快、死亡率高。初期 感染的病参表现为摇头,且口部出现感染的症状。随后触手黑浊,对刺激反应不 灵敏,口部出现异常状况,即不能收缩,肿胀,甚至有排脏现象;继续发展为身 体收缩、僵直,体色暗,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小面积溃疡;末期病参的上述 病症加重,最终海参死亡。防治措施:购苗时种苗健康检查、投放苗种条件适宜、 早期防止病害、及时观察海参生长情况。
2.3.2霉菌病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均可出现。此 病死亡率不高,典型表现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 水肿的个体整个参体膨胀,皮 肤色素减褪、变薄,且有透明感,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防治要点包括:饵料 的质量、清洁度、数量保持的控制,池底环境的卫生状况控制、水质的控制。
3讨论
中国海参养殖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为中国水产养殖业 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许多海参养殖的技术问题仍待解决,因此海参 养殖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海参疾病的研 究,但是就目前而言,关于海参养殖疾病的报道少。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是提高
海参养殖效益的重点,而海参养殖可出现的疾病远不止上述几类。 近年来已有益 生菌可改善海参体内的菌群和刺激免疫系统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研究出现
[3]。
经过不断的研究一定可以正确对当前海参易患的疾病进行定位, 充分明确其危害 及发病特点,研究出能够有效预防病害的手段,最终构建一个科学的疾病防治体 系,进一步推动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印庚,荣小军,张春云,等.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 术,2005,29(3):1-7
[2] 武瑞娜,郑龙华.刺参增养殖技术分析[J].农技服务,2014,3(6):197-198 [3] 王宝军,岳峰,刘婧.益生菌对海参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工,2014( 43):52-54
(收稿日期:2014-11-13 )
[J].山东化 术[J].实验与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