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 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中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3.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
4.怎样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6.为什么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三,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7. 如何将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四.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五.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六.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七.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2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
10.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 管理知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11.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改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三、优化创新环境
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三点: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包括?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什么是依法治国?
3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必须要做到:
一是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 三是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四是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利运行机制。 五是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1)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 (2)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3)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4)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5)保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8.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国家,发展政治文明。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主要目标: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各项政治民主制度;建设法治中国。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来理解?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