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内容分析
1.记叙要素(正确识别和寻找继续要素) (1)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结构
(2)有助于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时间要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有时间的跨度;地点变化时,要注意事情的各个环节和地点的对应关系。
(4)人物要注意文章的正面人物和侧面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确定;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衬托中心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侧面表现中心、交代社会环境。
2.准确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段意、层意。单一事件、多事概括。)
从写作对象可分为:(1),写人的记叙文,通常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2)叙事的记叙文,以叙事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匆匆》。(4),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借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紫藤萝瀑布》,《行道树》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子作为段意。(常见的在句首或句中)
(2)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作为段意。 (3)概括法
a)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做??+结果 b)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c) 抒情的段落:通过??,抒发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内容和中心)
中考:概括全文内容: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修饰+主语+谓语+宾语) (1)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大意
(2) 分析本文主要事件有哪些,中心事件是什么。 (3) 概括主旨
(4) 整理所有内容,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述。
4.文章中心的简单把握
(1) 写人的文章要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精神。赞美人性中的真善美,
抨击人性中的假丑恶。写人的小说、散文、故事、童话、人物传记、人物通讯、回忆录无不这样。
(2) 记事的文章主要是揭示事件中蕴含的道理,揭示事件的意义,表现作者对
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叙事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无不这样。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脉络)
1.理清记叙顺序 (1)顺叙(ABC)
a) 含义: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b)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便于读者把握。 (2)倒叙(CAB)
a) 含义: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
b) 分类
1) 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 2) 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 3) 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c) 作用
1)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 2) 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 4) 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AB(B1)C)
a) 分类
1) 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2) 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b) 作用
1) 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 2) 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 3) 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2.寻找记叙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2)分类
a)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b) 以空间变换为线索。 c) 以人物为线索。 d) 以事件为线索。 e) 以事物为线索。
f)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3.记叙文的的结构(开头、过渡和照应、结尾,段落和层次)
(1)含义:结构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的依据
a) 按时空转移划分
b) 按照人物出场情况划分
c) 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划分 d) 按画面变化的划分 e) 按作者感情的变化划分 f) 按逻辑关系的划分
(3)几种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层进;并列 (4)寻找方法
1) 看文章的标题;
2) 看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3) 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分析结构基本方法 4) 时间、地点、情节、()思想内容
4.开头结尾 (1)开头
a)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b)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渲染、烘托) (2)过渡
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3)照应
段起与标题;开头与结尾;前有悬念后有照应;相同或相似词句的重复。 (4)结尾
点明文章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深化主题、升华中心、卒章显志)
5.分析记叙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1)例一、《回忆我的母亲》
先抠出回忆母亲的一生的大段详写。
自然划出层次1/2—13/14—17(是按表达方式划分)
(2)按内容划分1(回忆勤劳的一生)/2—15(美德、教育影响)/16—17 (3)例三、《周庄水云》 抓住三次游周庄(456段) 剩下123段
记叙文的深层理解
一、记叙文的人物分析(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1.分清人物主次关系
在记叙文所写人物不止一个的时候,需要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一般来说,体现作者写作意图,体现出文章主题思想的那个人物就是主要人物。 2.理解人物各自作用
主要人物体现了主题思想,次要人物的作用推动,引导对主人人物的理解,辅助作用。
3.领会人物各有侧重
记叙文写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之间除了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外,还会形成对比,比较,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体现着作者对问题的思索
二、辨析文章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叙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件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对文意有不同的理解。
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2) 看结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枣核》的最后一段: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 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
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4) 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显地
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如朱自清的《背影》。 (5) 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写的,主题
也就呼之欲出了。如阿的《一面》。 (6) 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和态度。
三、记叙文主题的进一步理解 1.含义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主题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包含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主题则是对于具体对象研究论证的结果,是作者对文章所提问题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主题一般称为\主题思想\,或简称\主题\;在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