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二首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景具有敏锐独特、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所以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游子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写出了因为受排挤被迫离开朝廷的惆怅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汉江临泛》
1、 怎样理解“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句?
这两句诗,是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 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浮”与“动”,这两个词在此处用的极妙,诗人笔下之景都活了。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是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 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3、结合本诗分析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1).远景与近景结合,首联颔联远景,颈联尾联近景,有着如画的视觉空间。(2).迷蒙黯淡与清晰明丽结合,颔联迷蒙黯淡,颈联,尾联清晰明丽。(3).动静结合,颈联为动景。(4).画面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首联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次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5).画面内容丰富,天光,山水,城镇,船只,人员等尽呈画面
《行路难》
写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为朝中奸佞闭塞贤路,所以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使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