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分子含有的羟基和羧基均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另外苯环上的氢原子也可以被取代,C正确;
D.只有羧基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与碳酸氢钠溶液不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10.A
【解析】分析: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混合物,说明混合物中二者互不相溶,据此解答。 详解:A. 苯不溶于水,可以用分液法分离,A正确; B. 碘单质易溶在酒精中,酒精和碘水需要蒸馏分离,B错误; C. 乙酸和乙醇互溶,需要蒸馏分离,C错误; D. 乙酸和水互溶,需要蒸馏分离,D错误; 答案选A. 11.C 【解析】 【详解】
A. 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属于放热反应,A不选; B. 食物因氧化而腐败属于放热反应,B不选;
C. 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属于吸热反应,C选; D. 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D不选; 答案选C。 【点睛】
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答的关键,即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12.D 【解析】 【详解】
A.甲烷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故A正确;
B.甲烷是天然气、沼气以及坑道气的主要成分,故B正确;
C.甲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等,故C正确;
D.甲烷性质较为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反应,即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错误。 故选D。 13.C
【解析】试题分析: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所以该微粒的质量数=18,质子数=8.又因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所以中子数=18-8=10。而核外电子数=质子数=8,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原子组成以及组成原子的几种微粒之间的计算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以核素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原子组成以及组成微粒之间数量关系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4.C 【解析】 【详解】
A.中子数为34,质子数为29的铜原子,质量数为34+29=63,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为质子数,原子表示为29Cu,A项正确;
B. 氧原子周围7个电子,氢原子周围1个电子,B项正确; C.聚乙烯中不含C=C,聚乙烯的单体为CH2═CH2,C项错误;
D.乙烯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碳碳双键,其结构简式中必须标出碳碳双键,D项正确; 答案选C。 15.B 【解析】 【详解】
A项、元素周期表共有18列,16个族,故A错误;
B项、第ⅦA元素为卤族元素,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自上而下逐渐减弱,故B正确; C项、氟元素只有负化合价,没有正化合价,故C错误;
D项、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向右依次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空气的相对分子量为29,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A错误; B.氯气是黄绿色的气体,故B错误;
C.次氯酸的漂白性,所以湿润的布条褪色,而不是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C错误; D.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所以氯气可与NaOH溶液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63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知道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及其性质即可解答,漂白性是次氯酸的漂白性,而不是氯气,为解题关键点。 17.C 【解析】 【详解】
A、H原子的半径小于C原子,所以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故A错误;
B. 间氯甲苯的结构简式: ,故B错误;
C. 甲基的电子式: ,故C正确;
D. 丙烯的结构式: ,结构简式是CH3CH=CH2,故D错误。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入溴水→通入澄清石灰水,均无现象发生,不能将三者鉴别,A不合题意;
B.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甲烷和氢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B不合题意; C.点燃→罩上干燥的冷烧杯,点燃一氧化碳的火焰上方烧杯内无水珠生成,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点燃甲烷的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浑浊出现,可以将三者鉴别,C符合题意;
D.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点燃氢气的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没有浑浊出现,通入溴水,不能鉴别甲烷和一氧化碳,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冷烧杯可以检验是否生成水,从而确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在火焰上方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检验出是否生成CO2,从而确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19.C
【解析】A.试管能直接加热,故A不选;B.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加热,故B不选;C.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于加热,故C选;D.蒸馏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加热,故D不选;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仪器的使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坩埚、蒸发皿;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集气瓶、量筒、容量瓶等。
20.C 【解析】 【详解】
A. Ag+、OH?生成沉淀,NH4+、OH?生成一水合氨,故不选A; B. 含有Cu的溶液呈蓝色,故不选B;
C. K+、Na+、SO42?、Cl?不反应,且溶液为无色,故选C; D. Ba2+、CO32?生成碳酸钡沉淀,故不选D。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Fe2O3+6H+=2Fe3++3H2O SiO2 2Al(OH)3
2--2+
VAlO+3HO AlO+CO+HO= Al(OH)↓+HCO和
--23
2
2
2
2
3
3
SiO3+2CO2+2H2O= H2SiO3↓+2HCO3 Fe2O3 和MgO Cr2O3+2 Al【解析】 【分析】
高温Al2O3+2Cr
由题给工艺流程甲可知,铝土矿与过量盐酸反应得固体A和滤液B,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镁溶于盐酸,则固体A为SiO2,滤液B中含有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镁等;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依据氢氧化铝的性质可知,沉淀C中含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镁,滤液D中含有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向滤液D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碳酸氢钠,则沉淀F为Al(OH)3,滤液E中含有NaCl和NaHCO3;根据工艺流程乙可知,铝土矿与过量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得固体X和滤液Y,氧化铁和氧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则固体X为Fe2O3和MgO,滤液Y中含有硅酸钠和偏铝酸钠;向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过量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则沉淀Z中含有Al(OH)3和硅酸,滤液K中含有NaHCO3, 【详解】
(1)流程甲中加入盐酸,铝土矿中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故答案为:Fe2O3+6H+=2Fe3++3H2O;
(2)铝土矿中固体A 是不与盐酸反应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氢氧化铝沉淀灼烧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OH)3
2
3
2
2
3
2
3
2
VAlO+3HO,故答案为:SiO;2Al(OH)VAlO+3HO;
(3)流程乙中,滤液Y中硅酸钠和偏铝酸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H2O= Al(OH)3↓+HCO3-和SiO32-+2CO2+2H2O= H2SiO3↓+2HCO3-,故答案为:AlO2-+CO2+H2O= Al(OH)3↓+HCO3-和SiO32-+2CO2+2H2O= H2SiO3↓+2HCO3-;
(4)流程乙中,铝土矿与过量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得固体X和滤液Y,氧化铁和氧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则固体X为Fe2O3和MgO,故答案为:;Fe2O3和Mg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