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产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农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76.86亿元,同比增长13.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高于“十五”时期1.5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全市的9.19%和34.26%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58亿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31亿元,同比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26.59亿元,同比增长24.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2.39亿元,同比增长18.4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21.0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
(二)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0.6∶30.7∶68.7调整为“十一五”末的0.26∶22.44∶77.29,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较为现代的产业体系。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工业初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科技型的转变,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值达到192.15亿元,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9%增加到51.93%,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产业逐渐形成了 “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一区,即中央商务区,主要指西关什字以东,南滨河路以南,白银路、民主西路以北,天水路以西的区域,集中了高端商务、金融服务、中介咨询、大型专卖、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是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两线旅游经济带,集中了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徐家山森林公园、五一山森林公园、兰山山地公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是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东部组团是指天水路以东、南河道以南地区,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和东部综合批发市场、电子商贸城、瑞德摩尔等大型专业市场,是我区高新技术研发和大型物流业的集中区。雁滩组团,是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也是专业市场相对集中的区域,是我区高新技术、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地产开发产业聚集区;河北组团,指城关黄河以北地区,生物医药、都市加工、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域。
(四)园区经济初具规模
九州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开发建设投资62.93亿元,开发土地7000
亩,入区企事业单位达到138家,市政道路、给水、排水、天然气管道、通讯光缆、供电线路、排洪道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建成了“三纵、两横、一环”的道路网络结构,形成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9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54亿元,上缴税金达到8868.72万元。
(五)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先后制定出台了《城关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城关区项目建设服务承诺制度》、《城关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和《城关区文化活区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重大项目指挥部推进机制,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虽然全区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快速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的良好态势,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缺乏造成项目引进难、落地难,工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严重受限。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低,主要依靠个别骨干企业的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构成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仍是批零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两大传统行业以及国家机关、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等非营利性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而知识密集型、效益高、收效快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偏低。三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由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不够明确,造成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分割、恶性竞争等现象大量存在。四是产业组织规模小。全区666家工业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只有15家,没有一家产值上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全区230个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法人中,法人总部在城关的连锁企业只有5户。由于缺乏大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关联。此外,规模较小的企业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效益发挥。五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十二五”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创新密集、竞争加剧的时期,发展新能源、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这将给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提供重大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新一轮战略调整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区省会中心城区的优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机遇;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支持“兰白经济圈核心区”率先发展的工作部署,特别是省委跨越式发展总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委“再造兰州”战略提出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两轮驱动”、促进老城与新区协调推进、同步发展总体发展格局的确立和实施,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政策为我区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区委“六个再造”战略提出大力实施北城区开发建设,为破解城关区土地制约“瓶颈”,促进城关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区上下必须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率先跨越。
三、“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再造兰州”战略部署,按照区委“123456”总体发展思路和“南升北拓、整体推进、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组团布局、统筹发展,率先跨越、建设首善”的工作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北城区开发,加快产业园区和平台载体建设,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着力发展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向形态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领域区域化方向发展,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努力把城关建设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特色旅游休闲中心“四位一体”的经济聚集中心。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品牌带动。综合运用政策、项目、体系、人才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创建名牌产品。通过高端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和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体系,促进高端服务业企业的聚集发展。
——开放促进,项目带动。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深化招商引资,完善项目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
——错位融合,聚集发展。按照错位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聚集现有产业功能,实行组团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构建错位发展、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崭新格局。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区“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框架基本拉开,趋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实力明显增强,重点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80亿元,
力争年均增长22.4%,达到1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644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1%,达到835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占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2%。基本形成西部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发展格局。
四、“十二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现代服务业
1.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加快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和西关什字三大商业板块提升改造,着力打造金融聚集区、城市综合体聚集区和现代商务聚集区。坚持以现有的六大商圈为核心,以十二条特色商业街为依托,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重点,以旧城区改造为支撑,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连锁经营、特色专卖、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加快实施红楼时代广场、邓家花园综合开发、甘肃财富中心、黄河剧院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2.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政策、规划、资金、土地等方面重点支持,举全区之力发展符合城关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依托“一区、两线、三组团”,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科技服务、信息软件、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十大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产业形态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领域区域化方向发展。依托兰大科技城、国际创意商贸城、瑞德摩尔、万达广场、格林小镇、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庙滩子整体改造等一批影响力大、品牌效应强、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重点发展一批区域性街区、高端市场、城市综合体和新业态聚集区,实现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社会化经营,建设西部一流的服务业大区。
3.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依托城关金融总量大、运行质量高、金融机构数量多的区位优势,筹建金融总部综合体,建设金融总部基地,健全完善功能完备、业态多元、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中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城关创办分支机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大力推行BT、BOT、TOT转让经营权等市场化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文化旅游业
1.着力发展旅游业
以黄河文化为品牌,以“大兰山”旅游景区开发为依托,打造“山河名城、魅力城关”的城市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