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 要素 类别 概念及作用 示例 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六要素 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写人 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按写作叙事 内容分 写景 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述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鲁迅《藤野先生》 沈石溪《斑羚飞渡》 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感《春》《济南的情,表现主题。 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作者的志向。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鲁迅《藤野先来脉络清楚、印生》 象深刻。 冬天》 王鼎钧《那树》 状物 顺叙 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按事记叙文顺序 倒叙 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到前面,再按故事发生、发展顺序来叙述。造成悬念,吸引张抗抗《地下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森林断想》 可读性。 插叙 叙事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朱自清《背节相关的另一件事。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影》,开篇点题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之后,插入了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补叙 内容。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用“我”来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第一人称 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鲁迅《孔乙己》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记叙文人称 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读第二人称 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第三人称 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核心人物 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核心事物 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事件情节记叙文的发展阶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线索 段 思想感情 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件、人物串联在一起。 杨绛《老王》 莫怀戚《散步》 魏巍《我的老师》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作了一个总结。 魏巍《我的老师》 鲁迅《孔乙己》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鲁迅《孔乙己》 人物活动的地点 以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来展开情节。 鲁迅《藤野先生》 此外,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林海音《爸爸往往存在明线和暗线。 的花儿落了》 《再塑生命》时序贯穿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式 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 中“那天中午”“第二天早晨”“这天上午”等。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以一定的空空间转移记叙文式 结构 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时空交互将时间和空间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张之路《羚羊式 料。 木雕》 逐层深入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上史铁生《秋天式 并列组合式 的“递进”。 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记叙文的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述道理。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的怀念》 杨振宁《邓稼先》 比喻 常见修辞手法 拟人 夸张 朱自清《春》 朱自清《春》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斯蒂芬·茨威烈的印象,引起共鸣。 格《列夫·托尔斯泰》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朱自清《春》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刘禹锡《陋室充。 铭》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鲁迅《孔乙己》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艾青《我爱这土地》 黄蓓佳《心声》 记叙 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鲁迅《藤野先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生》 象。 人物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描写 描写 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A.自然景物,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环境B.社会环境,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描写 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场面描写 常见表达方式说明 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都德《最后一课》 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汪曾祺《端午的性质、成因、功用等。 鸭蛋》 及作用 抒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朱自清《春》 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象征 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余光中《乡愁》 力。 伏笔 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铺垫 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鲁迅《孔乙己》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鲁迅《故乡》 小思《蝉》 对比 鲁迅《故乡》 常用表现手法 抑扬 欲扬先抑。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直抒胸臆 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借景(物)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朱自清《背影》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艾青《我爱这土地》 小思《蝉》、契诃夫《变色龙》 托物言志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小思《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