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号滑坡勘察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3 10:14: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防治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报告 第四段(J1x4):其上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状粉砂岩夹粘土质粉砂岩,偶夹薄层亮晶生物屑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细砂岩、长石砂岩夹薄 层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底部为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厚236~250m。

中下统聂家山组(J1-2n),分布于勘查区下方河谷中,底部为一层紫红色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与香溪组分界;下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偶夹生物介屑灰岩;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夹少量细砂岩。与下伏香溪组呈整合接触,厚800~840 m。

中统下沙溪庙组(J2x),分布于勘查区对岸斜坡下部,底部为灰绿色厚层砂质砾岩;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与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与下伏聂家山组呈整合接触,厚900~1000m。

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分布于勘查区对岸斜坡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与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与下伏下沙溪庙组呈整合接触,厚1000~1240m。 1.2.2.3第四系

勘查区第四系地层可分为冲洪积、残坡积、崩积和滑坡堆积四种类型。

冲洪积层(Qal+pl)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一般下部为半圆状砾石层,上部为灰色粉质粘土夹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在0.3~3.5m,已被库水淹没。

残坡积层(Qel+dl),广泛分布在高地平台上或较缓的斜坡上,为粘土夹泥岩、砂岩、泥灰岩、灰岩碎块石,土石比一般为3∶1~1∶5,厚度一般小于3m。

崩积层(Qcol),主要分布于陡坡段的下部。为碎块石夹少量粘土、粉土,碎块石主要成分为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岩、白云岩等。

滑坡堆积物(Qdel),分布于童庄河右岸斜坡下部河边,由碎裂岩体、碎块石土及滑带角砾土组成。由于组成成分的差异,该层结构及特征变化较大,最大厚度达45m左右。

7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防治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报告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泄滩长百福坪背斜秭江N归州60乌香溪龟坪九沙镇溪向归斜郭家坝70童庄头道河背斜畹安场坪断裂断裂MZ仙河溪峡石冲断周坪背斜断裂山断女PZPT黄陵60裂背裂斜0510km1234MZ5PZ6PT78

图1-2 滑坡区域构造纲要图

1、头道河Ⅱ号滑坡;2、褶皱轴线;3、断裂;4、中生代地层;5、古生代地层;6、元古代地层;7、地层界线;8、水系

勘查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坪鄂中褶断区的秭归台褶束南部,西与八面山褶皱带长阳台褶束相连接,东与黄陵断隆区相毗邻;在地史演化上主要经历了地台发展及陆缘活化两大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由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图1-2)。 1.2.3.1褶皱

滑坡区在区域上处于秭归向斜南端东翼,主要为向西—南西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中发育次一级的褶皱——头道河背斜;褶皱一般不紧密,均表现得较为开阔,两翼岩层倾角不大,封闭端比较圆滑,轴面正常,褶皱保持完整。

(1)秭归向斜

向斜长约45km,宽约30km,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轴部出露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紫红色砂岩、泥岩,岩层产状平缓,倾角小于20°,两翼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岩层产状在30°~45°,为较宽缓的复式褶皱,东翼紧邻黄陵背斜,其形态明显受到大巴山弧和川东弧的联合控制。

(2)头道河背斜

属秭归向斜裙边褶皱,分布在县水泥厂北东附近,区内长约3—5km,走向北320°~330°西,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翼部由中三叠统巴东组至侏罗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略有差别,北东翼岩层倾角30°,南西翼岩层倾角50°。背斜向北西延伸至头道河Ⅱ号滑坡东侧附近倾伏消失,轴面倾向北东,倾角56°;为倾伏北西方向的不对称鼻状褶皱(照片1-6、图1-3)。

8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防治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报告

照片1-6 头道河背斜核部 图1-3 头道河背斜核部微晶白云岩

1.2.3.2断层

滑坡区区域东侧发育有仙女山深大断裂,北部发育有郭家坝断层。

仙女山断裂距滑坡区仅二十多公里,该断裂带长约21km,走向340°~350°,断面向西南倾,倾角70°~80°,切错寒武系至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构造岩带宽约5~10m,两侧为数十米宽破碎带;构造岩主要由角砾岩、片状构造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和碎裂岩组成,破劈理发育,并可见四期方解石脉穿插。从上述构造岩特征表明,该断裂应为压扭性逆断层,并具多期活动;从其切割破坏白垩系地层来看,其形成应为燕山晚期,到挽近期仍有所活动,据周坪台定点形变测量观测结果,1979年6月—1994年期间,断裂带北段基本上处于平稳蠕滑过程,南西盘一直表现为下降,最大下降速率为0.11mm/a,多年平均下降速率为0.062mm/a,平移错动以右旋为主,最大平移速率为0.17mm/a,多年平均平移速率为0.056mm/a。

郭家坝断层距滑坡区仅1~2km,断层长约2500m,走向30°,倾向300°,倾角50°~70°,发育在巴东组地层中,破碎带宽约20m,主要由挤压劈理和构造透镜体组成,为压性逆断层。

滑坡区及其外围主要发育有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其中以近东西向断层较具规模,它们对头道河Ⅱ号滑坡发生和发展具有控制作用。

断层F1发育在J1x3岩性段中,分布于头道河Ⅱ号滑坡体西侧近南北向山脊上,地表可见长近1km,走向近东西,倾向190°,倾角80°,断层破碎带宽约3m,主要由碎裂岩、挤压透镜体和破碎岩块组成,断面在剖面上呈波状,面上可见擦痕。断层南盘岩层产状为190°∠68°,北盘岩层产状为340°∠40°,两盘岩层在走向上不连续,明显相顶,断层上盘(南盘)岩层发育有牵引褶皱,指示上盘岩层运动方向为上升,为逆断层,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照片1-7、图1-4)。

断层F2 和F3发育在J1x3岩性段中,均分布于头道河Ⅱ号滑坡体后缘水泥厂宿舍后人工高陡边坡处,两条断层间隔约20多米,平、剖面上均呈平行排列。地表可见长近500m,走向北西,倾向80°,倾角70°~72°,断层破碎带宽10~50cm,主要由碎裂岩、破碎岩块和节理带组成,断面平直光滑,面上局

9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防治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报告 部地段可见擦痕,指示上盘岩层运动方向为下降,为正断层,力学性质为张扭性,错距较小,仅10cm(照片1-8、图1-5)。

照片1-7 断层F1上盘牵引褶皱 照片1-8 断层F2和F3远景

图1-4 断层F1地质素描图 图1-5 断层F2、F3地质素描图

1.2.3.3裂隙

裂隙构造在滑坡区较为发育,是区内主要结构面之一。根据对滑坡主要载体地层下侏罗统香溪组砂岩中的裂隙进行统计,可分出北北东、北东和北西三组优势方向,见表1-1和裂隙走向玫瑰花图(图1-6)。其中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裂隙在平面上组成“X”共轭裂隙,该两组裂隙对滑坡的发生发展具有控制作用。 1.2.3.4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挽近期以来,勘查区区域上主要表现为地壳大面积整体垂向间歇性抬升和深大断层多期活动。地壳大面积整体垂向间歇性隆升使得鄂西山地区形成了五级夷平面和相应的多层水平溶洞及多级阶地的层状地貌特征。断裂活动主要以老断裂继承性活动为特色,未发现新断裂;在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但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并均表现为统一的张性或张扭性力学性质,地貌上多形成槽(洼)地、山谷冲沟及垭口等负地形。

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自1954年~1971年对三峡地区大面积形变测量资料,黄陵断隆区相对江汉平原,1954~1961年上升了22.1mm,速率+3.2mm/a;1961~1966年下降了29.7mm,速率-5.9mm/a;1966~

10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号滑坡勘察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3gtg0yaxl4yj364r8v0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