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专业 课 题 课 次 荷塘月色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课 时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知识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 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态度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环节 ppt 合作研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达成目标 情导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花间一壶酒,独 入 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一 种载体。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达成目标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一、知人论世 (1)知人: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17年更名“自清”,曾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论世: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 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明确】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二、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 教学内容 学生勾画配 套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 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 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达成目标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学生归纳并 眼> (郁闷) 画出行踪示 ②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意图 ③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开朗) ④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⑤ 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重新陷入郁闷) ⑥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⑦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又引出新的郁闷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3、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三、学生思考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明确】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课外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 —6段 教学后记 说明:“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相关教学设计说明,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使用等。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