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地理科学计丽红 全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与海洋污染 指导老师:卢鹤立
当代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
摘要: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解决当今人
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1]。然而,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成为当代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本文重点介绍分析了当今全球性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污染 海洋保护措施 正文:
一、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与海洋污染总述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致发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渔业在内的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降低或毁坏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
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二、海洋生物资源目前破坏严重
1
09地理科学计丽红 全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与海洋污染 指导老师:卢鹤立
由自然保护联盟率领的科学家调查了加利福尼亚湾、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的海岸、部分近海海洋岛屿和热带东太平洋群岛地区的1600余种生物。他们发现其中197种物种正处于“极度濒危”“濒危”或“弱势”等状态。调查显示,所有5种海龟均面临这些威胁,许多栖息地的植物也受到生存威胁。40%的红树林、25%的海草、18%的造礁珊瑚、15%的软骨鱼类和9%的硬骨鱼类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同样受影响的还有15%的海洋哺乳动物和21%的海鸟。
负责此项研究的肯·卡彭特调查了845 种珊瑚,发现704种珊瑚还能找到,231 种珊瑚处于高度灭绝的威胁中,而407种珊瑚已经灭绝或近乎灭绝。他说:\此研究结果令人不安,当珊瑚死亡后,其它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动植物也会紧接着死亡,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全面崩溃。\海洋温度上升加快珊瑚白化,并抑制海藻生长,从而使海洋生物变换其颜色,导致它们更加容易患病。此研究发现200- 700 种珊瑚处于灭绝的边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10 年前只有13 种珊瑚面临灭绝威胁。
鲸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目前,全球13种巨型鲸类中的7种处于灭绝的边缘。以鲸中躯体最大的蓝鲸为例,过去至少有20余万头,目前大约中有3000头。而全球鲸的平均体重逐年锐减也是鲸濒临灭绝的又一个信号。统计显示:1932年鲸的平均体重为66吨,1950年下降为46吨,到1978年更是下降到不足29吨,40多年中下降了近2/3.
[2]
(一)海洋生物资源破坏的原因
1.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目前,全球2/3以上的海洋鱼类遭受到过度捕捞,其中25%的鱼类因过度捕捞而灭绝或濒临灭绝。我国近海90%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无鱼可捕,“海洋荒漠”呈现在人们面前。 过渡捕捞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仅限于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而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 :变暖危及海洋生物 软体动物将面临灭顶之灾研究人员在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网络版上报告说,由于海洋的持续变暖和酸化,漂浮的微小的年幼海洋软体动物和海胆)的生存前景看起来非常暗淡。结果显示,年幼的海洋软体动物受到的影响最大;它们无法钙化自己像蜗牛一样的外壳,而是形成了无定形的斑点,并且其中的大多数在温度升高两摄氏度后便会死亡。
3.海洋酸化。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CO2),使海水正在逐渐变酸。2003年,“海洋酸化”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到2005年,詹姆斯·内休斯研究发现,距今5500万年前,海洋里曾经出现过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罪魁祸首就是溶解到海水中的 二氧化碳,估计总量达到45000亿吨,此后海洋至
2
09地理科学计丽红 全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与海洋污染
[3]
指导老师:卢鹤立
少花了10万年时间才恢复正常得以渡过难关。
4.深层次的原因 。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国际协作不够等。
(二)海洋生物资源破坏的影响
1.威胁渔业和人类蛋白质来源。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4年完成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学者们足迹遍布北美、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的12个沿海地区,对64处大型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进行了32项小规模对比实验。此外,他们还对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提供的1950年到2003年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数据作出分析。他们得出结论,按照目前的商业捕鱼的速度,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将有90%完全消失,大海将死气沉沉。这一报告发表在了美国《科学》杂志上。
以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为例,这个以盛产大黄鱼而驰名的渔场,如今已经难觅大黄鱼踪影,由于过度捕捞,舟山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迫使当地渔民的捕捞越走越远。渤海渔场的遭遇类似。10年前,这里随便一捞就能捞上100多种鱼类;10年后,很多鱼种已经渐渐消失。而在海南,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
2.人类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经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受污染的海洋生物体中常常有一种重金属元素镉,正常的新生儿体内不含Cd,Cd在人体生长过程中通过食物等途径进入体内,主要积累于肾和肝中,可导致肾肝损伤、骨骼代谢受阻、呼吸系统病症。Cd在体内可长期滞留,半衰期长达40年,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3.海洋的生态功能明显下降。如海洋分解、净化作用,调节全球水热分布作用。
(三)我国保护渔业与生态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1.伏季休渔。伏季休渔,就是国家在鱼类繁育较集中的一段时间(通常是6~9 月份),划定一定的海域,禁止在该海域内从事某一种或是几种捕捞作业,使鱼类具备生长繁育的时间和空间。伏季休渔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保护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2.投放人工鱼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沿海各省加强了人工鱼礁建设。人工鱼礁是指人为地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求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
3.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03 年,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渔业资源增殖
3
09地理科学计丽红 全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与海洋污染 指导老师:卢鹤立
放流活动工作的通知》,科学指导和统一规范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组织近海、内陆湖库等水域的增殖放流工作。
4.促进远洋捕捞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渔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远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各地有实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加快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沿海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大洋性公海渔业的发展。
[4]
三、海洋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一些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恶化水质,损害生物资源,危及人类健康,防碍包括渔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海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等的有害影响。当排污量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时,即造成海洋污染。目前,全球每年都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入沿海水域。海洋污染造成赤潮频繁发生,使近海鱼虾锐减。
在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垃圾岛”,其面积竟两克萨斯州那么大!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座巨大垃圾岛飘荡在旧金山和夏威夷之间的广阔水域,主要由生活垃圾构成,其中80%都是废弃的塑料制品,重达350万吨。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环境保护组织“保护海洋”称,太平洋垃圾岛对鸟类和海洋生物构成了严重威胁。海龟错把白色塑料袋当作水母吞下,鸟儿也飞来吞下不能消化的塑料碎片,结果这些动物最后因胃里塞满了塑料袋而死。“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说,他们发现至少267种海洋生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者被海洋垃圾缠住而备受折磨。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 85%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 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合计占总量的 95%以上,还有硫化物、锌、砷、铅、 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 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
(一)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包括油船遇难、油罐破裂、海上油井井喷以及炼油厂排放油污等,可谓破坏海洋环境的“罪魁祸首”。据统计,近40年来,全世界每年因人为因素而流入海洋的石油及石油产品至少有1000×104t,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衡; 破坏了细胞的正常生理行为,使许多海洋生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