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设计研究
引言
在分析传统驳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驳岸的内涵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江阴市北潮河生态驳岸设计的目标、原则、理念和做法,最后对生态驳岸设计进行反思。
1生态驳岸的提出
1.1传统驳岸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传统水利驳岸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走向极端:一是放任自流、无人管理;二是过于强调防洪安全、材料坚固和施工便利。
注重形象:模仿国内外景观视觉效果好的驳岸形式,注重美观,丧失了水系原有特色。
概念模糊:把亲水台阶、驳岸绿化等与生态驳岸相等同。 砖石立式驳岸、浆砌块石驳岸、混凝土块斜坡驳岸等传统水利工程驳岸对夏季突发洪水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负面影响:一是破坏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恶化了陆上的植被的生存空间,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良好的生存、栖息场所。二是拓宽河道,固化河岸,加快河水流速,导致下游大量泥沙沉积和淤塞。
1.2生态驳岸的内涵
德国、瑞士、日本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 “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驳岸”技术。在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资源共有、共享”、“整体营造,从根本处理”的原则,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在此基础上逐步诞生生态驳岸的实践和理论。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
2生态驳岸的类型和功能
2.1生态驳岸的类型
类型 特点 图示 自然原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考虑保持自然状态,型驳岸 利用喜水植物发达根系固堤。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自然型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驳岸 堤岸抗洪能力。 台阶式防洪要求高、且腹地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人工自式挡土墙,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然驳岸 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
洪能力。 2.2生态驳岸的功能
生态驳岸需要兼具传统工程驳岸的安全防护功能和生态驳岸的渗透调节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 2)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
3)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调节水源。可渗透性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5)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植被和其他生物可吸收分解河水中大量的污染物,从而适度净化水体。
3江阴市北潮河生态驳岸设计研究
3.1现状
北潮河位于江阴城市的南侧,自南向北流入应天河,河道宽20—25米,规划设计段长约1710米;河流常水位1.40--1.90米,最低水位0.70米,最高洪水位3.15米(百年一遇)(黄海高程)。
河道两岸的护坡多为自然土坡,局部有塌陷现象,局部有浆砌块石驳岸;河道上现有水泥拱桥3座;河道两岸有许多的排污口,是水
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沿河道两岸自然植被因水体的富营养化而生长茂盛;河水水质因工业污水、农田污水和生活污水而恶化,常年水质为ⅴ类。
3.2设计目标
设计着眼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环境,满足行洪需求,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的城市清水通道,为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之间建立一条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成为江阴市打造生态江阴五大类工程——“碧水工程”的一个典范,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污染河道生态恢复的典型,为江阴市作为中国首批生态城市提供一个供外地区学习的楷模,为江阴市城市河流后续改造树立一个典范。
3.3设计原则
北潮河生态驳岸的规划设计必须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生态性 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2)安全性 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居民的亲水行为得到安全保障;
3)美观性 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
4)可游性 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游憩环境和设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