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
6、变色龙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留心自己的生活,还需要仔细观察。《变色龙》就是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且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课文叙述有三个层次。课后有问题提示:一为发现变色龙,二为端详变色龙,三为放回变色龙。学生对照提示很容易解决这一密码。文中的观察方法,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字去体会,然后尝试运用。
本文写作层次清楚,观察的方法明显——抓住典型特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文。这篇课文为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学生在读文后可以进行仿写,实现读写(可在课内片断练习,也可在课外进行完整训练)结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6个成语及其重点字义。
2、通过理解课文和品味词句感受田老师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将课文作为习作一的写作范文,学习用典型事例+简略传述+抒情的方式表现人物特点的
写作方法,完成习作《我的老师》。 【教学过程】
板块一:自学解疑,梳理脉络
第一课时
板块一: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
1.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像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还有变色龙(板书课题),它有着怎样的特异功能呢,哪位同学愿意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变色龙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课上交流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根据课后3提示试分段。
基于《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
交流:
(要求学生注意:“藤、筒、棕”是后鼻音;“钝、震、判”是前鼻音;“伺、棕”是平舌音;“震、绍”是翘舌音。)
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 谁来读一读?
试着按照这样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分段。
【设计意图】:和课文后的练习3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板块 变“色”龙
过渡:同学们,变色龙,真的果如其名,会变色吗?读一读课文的13至15自然段吧。 自学提示:精读13至15自然段,课文是怎样写变色龙的“变色”的呢? 1.指名朗读。
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读)同学们,瞧,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放在了香蕉叶上,变色龙变成了——(香蕉叶色)。接着,他又把变色龙放在了棕色的泥土上,变色龙从——(绿色)变成了——(棕色)。再把变色龙放在水泥板上,它又从——(棕色)变成了——(浅灰色)。同学们,我们也来试试看,假如放在枫叶上,变色龙会变成——(红色),假如放在枯草丛中,变色龙会变成——(枯草色)?? 呀,变色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啊!果然名副其实!
3.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夸夸变色龙?
(名不虚传、名正言顺、变色专家、变色大王??)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变色龙,齐读13至15自然段。 第三板块 总结留疑
变色龙能随着周围环境变色,那“我们”是怎么发现它的呢,它又长得什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 端详“变色龙”
自学要求“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 会变色
小组学习并交流: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基于《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理解端详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表示看的?
找出分别描写了变色龙的哪些部位?又是怎样描写的?(全身,头,身躯)写作文时候也要这样注意描写时的顺序。
(设计意图:有顺序的观察小动物是本单元习作的重点之一,在课堂上为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将对后面的习作有益而无害。)
我们端详着变色龙,它有反应吗,此时,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变色龙?出示填空:这是 的变色龙。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变色龙是怎样捕食的呢?在文中找出动词来。 根据课文的描述,试着来说说变色龙捕食的画面。
(设计意图:课本上对于变色龙捕食是相对科学写法,引领学生把科学文字转化为艺术文字,这就需要学生们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文字转画为画面。并且此环节也是对习作的提前热身,让学生领悟动作的描写。)
加再次出示前面的语句对比。此时,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变色龙?出示填空:这是 的变色龙。
第二板块 拓展 读写结合
1、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2.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4、.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用变色龙来形容一类人,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 端详 变色龙 捕食 放回 变色 【教后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