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普庵小学 谭兴玲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它所独具魅力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下面就多媒体如何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它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就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完成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现实。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西瓜切三刀分八块,该怎么切?"开始,有学生说,会切。而经过思考,才知有难度。于是他们就开始思考、讨论。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这时候,如老师凭空讲解,效果不好。但用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一目了然,积聚在头脑中的疑团解开了。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映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浪费很多时间。一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一年级的简单的加减综合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公汽上原有4人,又上来3人,再下去2人,还剩多少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利用计算机,我把它制成了动画,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清晰具体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思维有了依据。深刻地理解了“又上来”、“再下去”的意义。列出综合算式就容易了。学生口述算式的意义与掌握运算顺序也就不困难了。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导致一些一年级学生不感兴趣。然而,一年级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集图象、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形象材料,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又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于
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运用多媒体降低难度,理解概念。
一年级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破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总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