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南水乡古高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8:32: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江南水乡古高桥

2高桥的名字,因桥而得名。高桥另一个名字为翁家桥,跨黄潼港,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正,同治年间重建。高桥并不高,但颇有名气,镇以桥而得名。

3几十年前,半里一桥,百尺一河,里许见小村,二里迎大宅。清溪小桥连着南弄北街,界浜流水挽起东行西市。4镇外,春起麦田绿浪层层,秋来棉絮白花朵朵;田野,阡陌弯曲成趣,畎浍纵横如网。5大地,清晨柳浪将起还飘,黄昏炊烟欲勾未缭;白头翁啼鸣不休,黄鼠狼乘凉闲。6经过先人一千儿百年的栉风沐雨、汗水浇地,亘古创茫的高桥被绣入江南水乡风景画卷。

7滔滔长江亘卧东北,滚滚浦江端激西南;青浦港蜿蜒南北,老界浜通江达海。8唐代以前,吴淞江的南跄口挡住南下去路,整个古高桥是飞悬于海中的孤岛一江海阻绝的“清洲之原”。然而,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永远坚强不挠的民众,早就擂响垦殖的战鼓。

在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三国时代,古高桥己有十分重要的水利设施,吴淞江东老鹳嘴的捍海塘应为上海最古老的海塘。

9唐时,古高桥地处吴淞江下游南跄口畔,渔村点点。岸边物产丰富,水中鱼鲜多多。正是“闲烹芦筍炊菰米,会向渔乡作酒翁”的好去处。10平日里,秋水长天共一色,鹭鹳群群,不亚鄱阳湖;潮涌时,飞浪立墙五十里,潮海颤颤,可及海宁潮。

11南宋初,由于战乱,北方民众随朝廷大批南迁,进入胡骑所不至、适于隐居遯世的清浦港边的清浦里(高桥古称)。121963年在原高桥海滨农业中学操场发现黄 墓,墓志铭表明黄1204年葬于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据考,黄氏系高桥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祖居人口,初居“腾阳巷”(现屯粮巷)。当年,在○“腾阳巷”、○宅前、○钟家弄、○新港的○清浦港、○戴家浜等一带,

1

散落着不少村落居点。

13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江南大量涌现出一些小城镇。在现高桥镇东北1.5公里处,曾有座鼎盛一时的清浦古镇。该镇兴于盐业,南宋时此地设有清浦盐场。大量的海盐和丰饶的海产,从通海的清浦港和黄潼港运出,由此成市,就此形成了繁华古镇。

14沿着清浦港向南形成了北街。一条东西向的黄潼港贯穿于北街,为方便居民往来,须在北街上建一桥。因黄潼港沟通黄浦江和东海,为航运要道,所以桥要建得高,大船通行才会无碍。相传,高桥北街有高姓人家,主人高大官人,其儿高天赐功名成就,为方便行人,造福群众,高大官人乃出资雇工兴建高桥,桥由石条构成,为苏州枫桥石工镜刻。因为这座桥是高姓人所建,大家就把这座桥称为“高桥”,久而之,“高桥”就成了一镇之名。因翁姓人家居桥之南北,所以,高桥又名翁家桥。

15清初,因东西筑护塘,黄潼港与黄浦江、东海不再相通,航运功能丧失,河道渐渐淤积,高桥成了摆设。同治年间,当地乡绅陆文钊、陆文镖兄弟等倡议集资疏浚河道,重建了高桥。16上世纪二十年代,疏浚的河道再度淤塞成陆。这次,镇民议决“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古高桥才拆除了,从此民间流传 “闻得高桥桥不高”的谚语。

17“先有顺济庵,后有清浦镇,再有高桥镇”。这话概括了高桥地区的发展历史。高桥地区成陆较早,据说晋朝虞刺史在古高桥“始筑捍海塘”,古人在清浦港两岸劳作生活了许久。

18“顺济禅院”是“顺济庵”的本名,俗称“北庵”绍兴元年(1131年)僧希贤在清浦港之西戴家浜北始建“顺济庵”,这是高桥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建筑物,至今己有873年。

2

按照禅习在偏野之处立舍修行。古时寺院一般避开人居稠密之处,或在山中或在远处,以利坐禅修炼。因此在12世纪早期,“顺济禅院”所在的清浦港段仍然是人烟稀少的僻野之地,初建的“顺济禅院”是一座小寺院。

191189年,时任杭州盐场官的高桥人黄绅在顺济庵之南清浦港之西建成规模宏大的“法昌寺”后,“顺济禅院”成为“法昌寺”的下院。

20清浦港在宋代是清浦里的一条南北向的干河,其东可通海,通向吴淞江的南跄口,江阔水深,能通巨船。清浦港二岸散落着许多村落,人们依港傍水生活劳作,聚落而居,中西部主要村落有腾阳巷、新华村等。清浦镇所在地在南宋早期尚是建寺修行、筑坟建茔之处。

21宋代,江浙沪沿海一带盛产海盐,滨海地区,临海之处就是清浦盐场。高桥人黄绅在家乡清浦一带捐出十八亩地,让僧彦开建寺院。钱塘一带废寺较多,黄绅把当地法昌寺的匾额移置清浦里,作为寺名。这“法昌寺”的寺匾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所题。22清浦“法昌寺”建成后,规模恢弘、庙深殿高、结顶辉煌,为宋时清浦各寺之首。以后陆续增扩,曾有僧舍500间之多,另有寺产400亩。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成观音殿。

23在明代,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小城镇空前繁荣。在“顺济禅院”、“法昌寺” 地区的清浦寨己发展成繁荣的清浦镇。“江东志”曾有如下的描述“市居稠密,商贾亦繁,寺屹中央,三庵鼎峙。峨坊矗立,冠益喧阗,名人接踪,弘成时亦一都之会”。其中“寺”为“法昌寺”,三庵为:顺济庵、东林庵、接待庵。

24明嘉靖32年(1553年),倭寇掠烧清浦镇,十室九烬,把一座繁荣的城镇完全毁掉,法昌寺也难逃劫难。25倭乱平定后,清浦经济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又显繁荣。万历43年(1615年)里人黄体尧将“法昌寺”原地重建。但由于建

3

筑质量低下,史载“师匠竟属拙工,20年又坍零落”。26到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在南翔僧人主持下,发动募捐,民众倾心相助,“易旧制而更新”,新寺高大宏伟、坚固美致远胜从前。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寺西建“大悲殿”,在寺东把二座危楼改成“地藏殿”。

27“法昌寺”有镇寺之宝是:铜钟、铁佛、石弥陀。几十年前,也是当地百姓家喻户晓 , 老幼咸知的故事。相传:这三宝是很久以前发大水时从海上氽来,落户宝地高桥。铜钟是三宝之首,功力神威;钟声起处,海坍骤停,离魅逃逸,瘟神退避。28其实,这铜钟,是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法昌寺”寺尼永安师太多方募集得铜1300斤,延匠铸成,建钟楼悬之。据传,告成之日,相助悬钟的神人说:“我走后七天方可呜钟,我走到哪里,钟声就传到哪里”。但是急于享受成功欢乐的人们,只等了半个时辰,就开始鸣钟。此时神人仅走出十里,才到三岔港。从此,钟声只能传十里,再不能远了。

29永乐铜钟是清浦镇百姓的人心凝聚,人们对它寄托着无限希望,“法昌晨钟”是清末上海八景之一。但是在铸钟后130年,即明嘉靖33年(1554年),嘉定县令(当时高桥属嘉定县管辖)张重以嘉定城内建成钟楼未及铸钟,而把法昌寺铜钟借到嘉定。万历19年(1591年)嘉定县令熊密把铜钟悬予钟楼上。60年后,钟楼坍塌,嘉定学政王彬移钟到明伦堂。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高桥举人沈于暹等人呈县领回此钟,此时己经距借铜钟有120年。

30又因嘉定普济寺谎称此钟为该寺之物,而命送回,高桥孙穗登??等人,具文说明,钟上铸有“法昌寺”名及清浦捐资人姓名,并非高桥冒领。而且说明高桥东面临海,田易坍没,潮易湧涨,全赖晨夕钟声永镇海坍潮涨之害。高桥又是完税供赋的重地,一旦失钟,漂没堪虞,利税无着。希望钟留法昌寺,永镇一方福庇。终于使永乐铜钟归留在法昌寺。

4

搜索更多关于: 江南水乡古高桥 的文档
江南水乡古高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3ngm97ddd02ra71xnf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