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 ▲ 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 ▲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 ▲ 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 A.手段 组合 惟妙惟肖 B.媒介 组合 栩栩如生 C.手段 集合 栩栩如生 D.媒介 集合 惟妙惟肖
B(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组合:组织成为整体;集合: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进行书法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对提高他们 的艺术欣 赏水平和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很有意义。
B.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药物青蒿素,在帮助人类 抗击疟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C.分析人士表示,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这项从中国购买8艘潜艇的协议,是两国之间最 大的军售合同,也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
D.由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随意过马路,影响了其它正常行驶的车辆,轻则扰乱交通秩序, 重则引发交通事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C(A项杂糅,“培养”与“养成”表达混乱;B项搭配不当,应为“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的药物青蒿素”;D项缺主语,介词“由于”造成主语缺失)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倶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A(B项“孤帆”代指船;C项“长安”代指朝廷;D项“红颜”代指美女)
4.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①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②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③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④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
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②③①④
1
D(内容见必修一课文《前方》)
5.下列对江苏省徐州市地铁的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M”既是地铁英文首字母,又形似地铁隧道口;交集部分形似“X”,表明徐州地区。
B.两个白色三角组成“∞”符号,象征地铁隧道向远处延伸,地铁建设蓬勃发展。 C.黑色三角及下方的空白形似山峦、湖水,象征徐州山清水 秀、山水相依,人民安居乐业。
D.设计立意鲜明,简洁明快,图文结合,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识别。 C(“人民安居乐业”有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 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 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 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役未几而罢. 罢:完成 B.讽. 县人兴于学 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顾:只是 D.而传. 者则有所不得言 传:传播 D(传,作传)
2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4分) (4分)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治”“能”“党”“帅”各1分)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4分)
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公之遭诬”“以为”“退而贫”“为”各1分)
9.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
3
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4分)
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4分)
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