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
第一课时备课报告
一、 教材分析
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就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在那里?通过“捕捉空气”和“魔术”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
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 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依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以下五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
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四)智能习练 达成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来作为上一环节的总结进行教学。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不仅回顾了本课的知识点,也完成了本节课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五、板书设计
通过我们师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总结出了空气具有的性质,列在了板书上。使本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