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概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9:33: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Q/KF·10L·CX701-2011

4 职责

4.1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六性”指标和要求的论证,将“六性”工作纳入型号研制总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考核。

4.2 设计部门负责编制“六性”大纲及工作计划,完成“六性”的设计、分析、试验、评定等工作,组织制定型号产品“六性”评估方法。 4.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六性”设计评审,监督、检查型号产品“六性”大纲及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4.4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对参与型号研制、试验、管理的人员进行“六性”的培训。 5 工作程序

5.1 建立型号“六性”工作系统

在型号方案论证阶段,在设计师系统中建立型号“六性”工作系统,工作系统在型号技术指挥领导下,将“六性”分析、设计工作与性能设计工作有机结合,协调同步地进行。 5.2 制定指导性文件 5.2.1 “六性”大纲

根据型号总体下达的“六性”的指标和要求,在方案设计阶段,由设计师系统编制“六性”大纲,大纲原则上应涵盖 GJB 450、GJB 368、GJB 3872、GJB 2547、GJB 900、GJB 4239规定的所有工作项目,若有裁剪,须提交型号技术指挥审批。大纲经评审和型号技术指挥批准后实施,大纲应随研制阶段变化进行修改和补充。 5.2.2 “六性”工作计划

根据“六性”大纲中规定的工作项目和研制计划要求,编制“六性”工作系统型号全寿命周期的“六性”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由型号技术指挥审批后,纳入型号研制计划。各型号设计室按照型号全寿命周期的工作计划,编制年度“六性”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经总设计师审核后,上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计划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工作系统和设计师系统评审,由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工作计划的变动,责任单位应提交型号技术指挥审批。 “六性”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 “六性”工作项目和工作内容; b) 完成形式、要求和时间;

4

Q/KF·10L·CX701-2011

c) 项目负责单位和负责人; d) 协作单位和保障条件; e) “六性”评审。 5.3 “六性”设计

5.3.1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5.3.1.1 方案设计阶段:

a) 应按GJB 813建立产品的可靠性框图及数学模型,应建立以可更

换单元为基础的分系统或设备的可靠性模型,随着研制工作进展,不断完善可靠性模型;

b) 将产品可靠性指标分配到规定的产品层次,指标的分配要考虑产

品的功能重要度、复杂度、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在工程研制阶段,随研制工作的进展,可对指标分配作相应的调整,并通过评审确认;

c) 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前,应参照 GJB 813 的方法,预计产品的可靠

性,评估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规定的可靠性。如未达到要求,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工程研制阶段中出现的重大更改,均应重新进行可靠性预计;

d) 应对型号产品在功能测试、包装、贮存、运输和维修等环节对产

品可靠性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编写分析报告,用于设计的综合分析,拟定包装、贮存、运输和维修的程序要求等;

e) 元器件应在“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中选用,并最大限度的压缩

品种和规格。选用“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外的元器件以及在研制过程中更换元器件,须经型号技术指挥审批。

5.3.1.2 工程研制阶段:

a) 应根据GJB 899A或其他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和方法尽早开展可靠

性研制试验,寻找产品的设计缺陷,以改进设计,提高产品固有可靠性水平,并将试验中出现的故障纳入FRACAS,对产品的可靠性状况做出说明; b) 应按GJB 1391开展FME(C)A工作。在初样阶段结束后,参照GJB

190的规定,并结合FME(C)A分析结果,应确定产品的关键和重要特性,编制可靠性关键项目清单。并将FME(C)A结果填入GJB 1391表1和表2中,并随设计工作的深化,在设计全过程中同步

5

Q/KF·10L·CX701-2011

反复进行,每次FME(C)A工作完成后,必须提交严酷度的Ⅰ和Ⅱ类故障模式清单和单点故障清单。对系统、分系统和设备造成灾难性、致命性故障事件,应根据GJB/Z 768A开展FTA工作; c) 在环境试验和ESS后,应按照GJB 1407的要求对产品进行可靠性

增长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应有明确的增长目标和增长模型,重点是进行故障分析和采取有效的设计更改措施。

5.3.2 维修性设计与分析 5.3.2.1 方案设计阶段:

a) 应建立产品的维修性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模时应考虑产品预

期的维修级别、维修方案、产品功能和结构层次等,随着研制工作进展,不断完善维修性模型; b) 应按GJB/Z 57的方法,将产品维修性指标分配到规定的产品层次,

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应将指标的分配到每个可更换单元,必要时,可对指标分配作相应的调整,并通过评审确认;

c) 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前,应参照GJB/Z 57的方法,预计产品的维修

性,评估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规定的维修性。如未达到要求,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工程研制阶段中出现的重大更改或保障要素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维修性预计。

5.3.2.2 工程研制阶段:

a) 应进行维修性分析,维修性分析涉及的项目有:基层级维修的平

均和最大修复时间;基层级维修的故障检测率、故障隔离率、虚警率;各维修级别所要求的自动的、半自动的、机内测试及人工测试能力的配合;各维修级别所要求的维修设备、设施、人力要求、人员技能要求、人工诊断程序和资料等;

b) 在工程研制阶段的初期,应制定维修性设计准则,设计准则包括

可达性、标准化、互换性、模块化、安全性、防差错措施与识别标识、检测诊断迅速简便、关重件可修复性、人素工程等内容。在设计评审前,应提供《维修性设计核对表(或检查表)》,作为检查、评审产品设计维修性的依据。

5.3.3 保障性设计与分析

5.3.3.1 保障性设计包括产品保障性设计和保障系统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工程研制阶段的初期,就应考虑保障问题,做到保障资源与产

6

Q/KF·10L·CX701-2011

品同步研制、同步交付。

5.3.3.2 在工程研制阶段的初期,应根据武器系统研制和使用方现有的保障资源,裁剪GJB 1371中规定的工作项目和子项目,确定产品所要实施的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并在寿命周期各阶段,应适时、反复地实施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

5.3.3.3 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应执行GJB 3837的规定,以便记录的收集、储存和汇总。

5.3.3.4 在工程研制阶段,应通过产品的使用分析和总体确定的保障方案,制定产品的使用保障方案。

5.3.3.5 应按照使用方提供的初步维修方案和保障资源约束条件,通过 FME(C)A分析、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性分析(RCMA)、维修级别分析、维修工作分析、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等工作,制定维修保障计划。

5.3.3.6 应对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中所需求的初步保障资源进行协调、优化和综合,形成最终的保障资源需求,保障资源需求包括:

a) 人力和人员;

b) 所需备件和消耗品; c) 保障设备;

d) 训练器材和教材; e) 技术资料; f) 保障设施;

g) 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保障。 5.3.4 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5.3.4.1 制定测试性工作计划

按照GJB 2547工作项目101中的条款和要求,测试性工作系统应制定测试性工作计划,经过总设计师批准后,纳入研制计划中。各分系统根据系统的测试性大纲和工作计划,制定各分系统的测试性大纲和工作计划。 5.3.4.2 测试性评审

及时进行测试性评审以保证测试性工作按合同要求和工作计划进行,一般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评审一起协调进行。 5.3.4.3 建立测试性数据收集和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对及时准确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要跟踪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与测试性有关的问题,收

7

Q/KF·10L·CX701-2011

集与测试性有关的数据,并向测试性工作系统报告,根据收集到的故障情况,分析后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进行设计改进。 5.3.4.4 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测试性指标,按照GJB 2547的要求,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开展测试性设计与分析工作。将系统测试性要求分配给每个技术状态项目,在系统测试性设计中要把测试性,包括BIT综合到每个产品的详细设计中去,确定用于预计系统和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水平的方法,分析任务系统的设计以保证产品系统级功能都能进行规定程度的测试。根据组成系统的部件预计的BIT故障检测水平,用故障率加权来预计整个系统的BIT故障检测水平,预计系统的故障隔离水平。 5.3.4.5 测试性试验与评定

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测试性指标,按照GJB 2547的要求,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开展测试性验证工作,来确定系统或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并评定测试性预计的有效性。 5.3.5 安全性设计与分析

5.3.5.1 方案阶段应编制适用的产品安全性设计规范、指南或准则等,并在研制中不断地补充完善,安全性设计规范、指南或准则应在设计中贯彻执行。

5.3.5.2 工程研制阶段:

a) 在工程研制阶段初期应确定设计中存在潜在危险的区域或部位,

拟订初步危险项目表(PHL),随着设计的深入,应开展初步危险分析并形成报告,初步危险分析包括设计方案中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消除危险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方案; b) 各分系统应逐步查清以前未识别的潜在危险,识别出导致危险的

元件和设备,并提出消除已识别危险或控制其风险的必要措施,形成分系统危险分析报告。总体设计单位应对包括软件的系统危险、分系统间及分系统与系统总体的接口、产品与悬挂飞机接口之间危险等进行识别和分析,并评估系统总体的安全性,形成系统危险分析报告;

c) 应进行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应确定将其风险减

小到可接受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并形成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报告,此项工作随着系统设计和使用的变化应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8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概要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3qzc1x1ol1qw0b8cvba7dd7d92whi01aon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