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年级一模考试语文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7:37: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成和两成,最多人将它读为xuě。这本是并不存在的读音。讨论过后,审音组在修订稿中把“血”统读为xuě,另外标注口语单用时读xiě。这个变化引起了最多争议。一种是特别欢迎,另一种就不高兴。播音员不高兴了,好不容易把这个“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还”刚练好了,你又不算了;小学老师也有点不高兴,好不容易教小孩怎么说。由于争议太大,“血”字读音的修订暂未得到教育部门核准。

2011年10月,第三次审音启动,这次审音主要在1985年版审音表基础上开展,课题组很快确定“不折腾”的原则。“原有的标准,有一部分字音可能也不是很合理,但是我们就不再改了。”刘祥柏说。最典型的例子是“呆板”。“具备一定语言学修养的人,会觉得这个不合适。”刘祥柏分析,呆读ái时指“不灵活,不懂得变通”,与读dāi时语义不同,但之前审音已将其确认为dāi,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采用了这一读音,因此没有改回去。 13.某报刊准备采用以上三组文字做一个专题,现在需要取一个大标题。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组文章的大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A.语言在不断变化,发音为什么要有标准? B.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C.汉字读音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14.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给材料一中的网友作出解释,消除他们的忧虑。(3分) 15.根据材料三,审音课题组在确定字的读音时的原则有哪些?(4分)

16.你如何看待“汉字读音”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结合三则材料,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马骨记

丙成夏五,门人陈熙将运行,予止而觞之。酒行,门外人声嗷嗷,阍者手一物入,曰:“皖人畜马,马负盐车死,剖之脑有骨,若山峰杀然黄。一市争传观,无能名。闻随园主人能博古,故来问讯。”予谛视,亦瞠也,谢之去。

居亡何,陈生入,曰:“昨阅《拾遗记》,载马首有骨,白者日行千里,黄者日行八百里。前所见马骨黄,其生时殆八百里马乎?”予闻而叹曰:“斯古所谓骨法应相者是也。今王侯上厩,其莝香萁、披锦障者,宁得有应相马乎?然而皖人竟有之矣。有之而不能知,屈马以死;死而不能知,载骨以访;访而终不能知,弃骨以去。呜呼,天下之不遇,孰有如兹马者乎?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予于《拾遗记》颇检校,而临事辄忘。陈生非有意检书,而忽于此数日间为死马得当以报。然后知天之生才,若隐若现,若不遇若遇,若有意若无意,于淹沉已极,计无所复之中,而又必使其身分略一表明。嘻,其怜马耶?其示人耶?”(选自袁枚《小苍山房文集》)

[注]①觞:向人敬酒。②阍者(hūn):守门人。③随园主人:即袁枚。④莝(cuò)香萁(qí):侧豆秸,指切好的豆秸。⑤锦障:指鲜艳的纺织品。⑥墐(jǐ):掩埋。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市争传观,无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B.居亡何,陈生入 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C.其生时殆八百里马乎 思而不学则殆 ..D.孰有如兹马者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8.对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己/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 B.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己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 C.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己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

D.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己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予谛视,亦瞠也,谢之去。 ②有之而不能知,屈马以死。

20.同样写马,韩愈在《马说》结尾处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袁枚则说“其怜马耶?其示人耶?”,请分析他们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东楼 [唐]杜甫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注]①此诗是唐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登秦州城东楼所作,与《月夜忆含弟)写于同一年。 ②流沙:吐蕃所居之地。③送节向河源:用汉代张骞寻河源之事,指当时遣使和好吐蕃。 (1)一、三联写东楼,通过由“ ”到“ ”的方位顺序,表现了当时的环境特点。(2分)

(2)《杜诗详注》:“驿使至此,不觉触目伤心。”你认为驿使“触目伤心”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45分)

22.校电视台开展“道德大讲堂”发言稿征集活动,要求围绕核心词语进行创作。请参考示例(不要求仿照),从“和谐、诚信、奉献”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从字形、字义等角度,释其内函和价值。(5分)

【示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的话题是“仁义”,“仁”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二”,表示两人合二为一,亲如一家,所以人们常说“仁者爱人”。“义”,本义为“正义”,两字合在一起,即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宽仁公正的心来对待他人,宽惠正直,不做不义之事。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蔷薇和鸡冠花生长在一起。有一天,鸡冠花对蔷薇说:“你是世上最美丽的花朵,神和人们都十分喜爱你,我真羡慕你有漂亮的颜色和芬芳的香味。”蔷薇回答说:“鸡冠花啊,我仅昙花一现,即使人们不去摘,也会凋零,你却是永久开着花,青春常在。

人贵在清楚地认识你自己!请以“认识你自己”为题目进行作文,你可以对上面这个故事进行扩写;可以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积累,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写成诗歌。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1分)

1.C(3分) 2.A(2分) 3.B(3分) 4.C(2分) 5.“推动”改成“破坏”(2分)

6. ①落英缤纷②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情④宠辱偕忘⑤感时花溅泪⑥恨别鸟惊心(6分,每句1分,有差错不给分)

7.【示例一】蒲松龄擅长写鬼怪类故事,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的人物想象多为狐鬼仙人,

有着超人的本领或特点,艺术想象大胆新奇。而在主题上或指斥不公,或揭露科举腐败,或讥讽社会失德,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示例二】诸葛亮感谢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出师表》言辞恳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以兴复汉室。他的才能和忠心可以说是三代以来的第一人。

(3分。作者和作品各1分,结合对联内容谈认识1分) 二(54分)

8.【示例一】我认为“近朱者赤”,环境可以改变人。正如猪八戒好色贪吃,如果还在高老

庄,可能难改其本性。但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力保唐僧平安,与孙悟空、沙和尚一起勇斗妖怪,有胆有谋,如联合打败牛魔王拿到芭蕉扇,从花果山劝回孙悟空等,都是因为他受师父的教诲和团队的影响,让他逐渐变得忠诚而坚定,说明环境可以塑造人,改变人。

【示例二】我认为“近墨者黑”,环境会影响人。荀玫从小聪慧机敏,二十不到就考中秀才,仕途一帆风顺。但他做官后,逐渐变得唯利是图,在王惠百般笼络下,甚至隐瞒母亲去世的事,四处疏通关系,最终走上了贪污受贿的道路。可见本性很好的荀玫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现实下,在身边恶友的撺掇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示例三】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简·爱也是如此。她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倍受侮辱,但她的坚定、自信从来没有丢失。她在寄宿学校吃尽苦头,却没有屈服,朋友海伦更是让她学会了宽容和忍让。简·爱人格的独立、大胆的抗争与争取幸福的努力,是她对环境最好的搏击。 (4分。观点与材料一致,能结合人物具体经历阐述合理即可)

9. A.因为文中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年轻人形成对比,年轻人生活安逸,无法理解老人的痛苦。

用此句题注,体现的是社会的贫富差距,有钱人家中飘出酒肉香,穷人却在街头忍冻挨饿,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B.因为本文中的老人生活拮据、贫寒,即使买了面包,也不舍得自己吃。用此句题注,表达了对老人贫苦生活的感慨,也寄予了底层人民生活能逐渐好转的美好愿望。 (3分,能结合诗句合理表达感受。选择AB,可得3分,选C不得分)

10. A.“渔夫”“短大衣”“叠满补丁”充分体现了老人生活穷困潦倒,处境艰辛;也为后文

老人因没钱被嘲笑作铺垫,老人的颓败、穷苦的形象更加丰满。

B.帽子上的雪水照应了开头严酷的风雪场景,与餐厅的温暖形成对比,与老人进餐厅的目的相呼应;也为后文小狗向年轻人乞讨食物却没有被发现作铺垫。

C.作者具体描写了老人摸硬币时的动作,“翻”“找”“放”“数”“吹”等词以及硬币上粘着的碎屑刻画,既表现了老人的穷苦与窘迫,也表现了年轻人冷漠无礼,突出体现了老人的骨气与尊严。

(4分,结合具体细节能至少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1.示例:小狗进餐厅后向年轻人乞讨的谄媚和老人制止后顺服听话形成对比,从侧面表现

老人悲苦的命运和困境中保持的尊严与骨气;将年轻人对老人的嘲笑和女营业员善意举动进行对比,表现了社会中人情的冷暖,表达了对老人的同情与关爱。

(4分,从对比内容和效果两方面回答,各2分。其他对比,如“老人处理两个面包不同的方式”等合理即可)

12.他们都是普通人,对弱者冷漠无情。如咸亨酒店里的客人嘲笑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到处都是哄笑声;文中的年轻人嘲笑老人不给狗吃饭,让狗行乞,笑声四起。两位作者通过对“看客”现象的描述,意在讽刺当时不近人情、冷漠虚伪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世态的炎凉。 (4分。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进行评价)

13.【示例一】选A。这一标题用问句的形式,提出疑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三段文字从网友对字音的热议、部分争议读音的现状和审音中的一些基本标准、原则角度讨论了语言的变化,既回答了标题的疑问,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3分)

【示例二】选C。这一标题向材料一中的网友们表达了态度,是对网络中盲目热议的一种纠偏。同时材料二和三也对“不必大惊小怪”的原因做出了解释。这一标题平实、准确,态度鲜明,符合整组文字的基本观点。

(4分。选择A、C,理由合理可得4分;只选A或C却不加说明或选择B,不得分) 14.这些都是网传的版本,并没有实施,目前仍以1985年版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如“衰”“斜”“野”在古诗词是为押韵而临时改动的,从未收录过审音表;又如“说”,并没有规定只读“shuō”,1985年版认为“说服”不属于异读词,2016年版也有两种读音,因此这些内容大多是都是误传,请不要盲目评论。(3分。观点解释2分,举例1分) 15.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没有实际意义区别的读音;受外来词汇影响而产生的新读音根据使用情况加以确定;争议很大的字音要特别慎重;“不折腾”原则,根据语言事实,大部分人都在用的字音就不做修改。(4分。写出任意四点得4分)

16.【示例一】我认为发生变化是有利的,可行的。尽管一些词语中的字音被更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死守固有的读音,可能会造成交流的困难,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当然读音的纠正需要权威部门做统一规范,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和教育工作者要主动知晓并进行修正,做好正确读音的传播。

【示例二】我认为“汉字读音”修改要慎重,否则会引起材料一中的混乱,造成网络误传,产生误解。但从播音、教育的角度来看,统一读音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应该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进行及时的调整。(4分,能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充分合理即可) 17.B(3分) 18.C(3分)

19.①我仔细观察,也对此感到很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便道歉离开。

②拥有千里马却不知道,使马受委屈而死。

20.《马说》借“千里马”死于槽枥之间,没有伯乐赏识,连一匹普通马都不如,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马骨记》中用看“马脑”颜色来判断马的能力,表达人才生前没有被重用,到死后才被发现的遗憾与惋惜。 (5分。《马说》2分,《马骨计》3分) 21.(1)远 近(2分)

(2)边塞环境凄寒、阴森冷寂,想到万里远征之路给人无比凄凉之感;战争无情,频

繁派出的战士,路途艰辛且多半有去无回;使节出使求和,结果未知,对战争所

带来的苦难生活的悲叹。(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三(45分)

22.【示例1】“和谐”,“和”字左边是“禾”,意思是农田里的苗;右边是“口”字,即人

人都有饭吃;“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即人人都可以说话。“和谐”即人人有饭吃,人人能说话,表现了人们丰衣足食、言论自由、稳定有序的和谐场景。 【示例2】“诚信”,即诚实守信。从造字结构来看,“信”字,左边为“人”,右边为“言”,意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诚信是为人之本,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我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应信守承诺、实事求是,促进整个社会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

【示例3】“奉献”,“奉”即用双手恭敬地捧起,“献”原义为献祭,把实物或意见恭敬地送给尊敬的人。两字合起来,指的是不求回报地付出,贡献自己所能。这种无私付出,真诚地帮助,将会使整个社会更加美好。

(评分标准:5分,能从字形或字义等角度阐述,能体现词语的内涵和价值4分,语言

准确简洁连贯1分。)

23.分五等评分。

一等(35—4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生动。 二等(29—34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22—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

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分):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说明:① 有创意,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精巧,酌加3-5分。

② 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1-3分。 ③ 错别字3个扣1分(重错的不计)。 ④ 300字以上600字以下者,降等给分。

2019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年级一模考试语文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3vcx4oaqi7f2vc1v0ey6gjog0oh7b0066c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