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采用评点和批注地方法,进行探求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双线结构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教学方法:
朗读、质疑、评点和批注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8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体裁及背景
介绍夏衍创作本文的背景以及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三、研读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课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典型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绘,揭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12-14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说明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0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说明恶劣的劳动条件。
(33-41自然段)写包身工放工的情景,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二)结合练习二,文中还交代了哪些与包身工制度相关的背景资料? 明确:(5-11自然段)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自然段)插述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1-32自然段)插叙中国的日本纱厂迅速膨大的事实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41-44自然段)黎明无法抗拒,揭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
(三)小结,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五、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安排? 二、继续研读新课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找出记叙部分中面和点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面结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芦柴棒”出场 ↑
无名女工惨遭毒打 ← 面 → “芦柴棒”重病遭毒打
↙ ↘
“芦柴棒”骨瘦如柴 “小福子”挨罚
面上的描写使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使内容充实丰满,生动形象。 3、诵读最后三段,分析含义。 4、重点语句分析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一。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没有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在逼着在做工。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三、总结写法 归纳写作特点。 四、拓展思考 新闻材料:“山西黑砖窑案”。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