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第一个课题:认识11~20各数(P56~P61)
(1)主题图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真实感受10以内的数不够用,需要更大的数),结合看、数自然呈现11~20各数
(2)例题的安排意图
例1利用小棒图,突出10个一是一十,数、捆、写结合,突出捆。 例2利用计数器,突出个位、十位,拨、读、算结合,强化10和几组成十几;
例4抓住11这个特殊数,结合个位、十位感受位置值。 例题5利用直尺上的刻度数据,让学生体会数字的大小。
(3)通过捆(小棒)、拨(算珠),读、写、算(10加几)结合,在10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注重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结合数序及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课本第60页第4题、第61页第7题、第9题。
第二个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课本第62页~第65页) (1)四个例题
例1是十几加几(不进位)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2是十几减几(不退位)及减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3一图两式(一加一减),体会加减关系。 例题4加减混合运算
第三个课题:整理与复习(P66~68页)
(1)数数是认数的基础,数的方法要多(P77第3题),数得要快(P77第2题);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多种活动(P77第1~6题)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沟通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经历整理过程,体验整理方法。
?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
2.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
道11?20各数的组成。
3. 序。
4.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
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 6.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
积极情感。
? 重点、难点 重认识11~20各数。 点: 难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点: ? 教学建议
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 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 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认识11~20各数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整理和复习 总计 ? 课时备课部分
1 1 2 4 ? 认识11~20各数 1课时
?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课时数。. ?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