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4:45: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①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②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

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 水华和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 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水华(英文:Algal Blooms 或 Algae Bloom),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另外,海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自然因素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

赤潮多发除了人为原因外,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a9142sel1oirv32ma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