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
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 数量管理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组织中的
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3、 系统管理理论——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4、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5、 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是由 21 世纪 80 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
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资源进一步发展为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6、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等道德观的含义:
功利观—— 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观或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提示: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
权利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游行自由权等)的前提下做出。
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 综合观——主张把实证(现在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
7、 道德准则——指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
组织所接受。此外,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否则这个组织很难为社
会所容纳。
8、 社会责任——企业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
目标”的义务。后者就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古典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9、 全球化管理——指对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管理。
10、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道概率。不确定性决策的风险最大。
11、战略决策——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
1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目标,对管理上的具体问题进行的决策。
13、计划——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14、目标管理的定义——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过程。它使组织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部门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15、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线图,这个箭线图就是网络图。
16、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财、物,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17、组织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18、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19、管理幅度的含义—— 管理幅度也称为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指 挥和领导的下属的数量。
20、直线职权——是指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的职权(比如总经理对一生产经理的管理)。
21、职能职权——是一种权益职权,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比如质检部经理对生产部车间主任的管理)。 22、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和审核权,可以评价直线方面的活动情 况,提出建议。
23、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 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24、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思,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5、领导——是管理的一项职能。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实质)是影响力。
26、领导权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就是能排除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
27、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28、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9、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30、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31、正式沟通——是指以企业正式组织系统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32、非正式沟通——是指企业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33、前馈控制——也称预先控制或事前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34、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的标准。它可能是历史数据的平均值或中位数等。 35、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使费用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36、战略性计划 ― 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行业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37、战术性计划 ― 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简答/论述题
1、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 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4、 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
接线工作室试验。
5、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6、马克斯一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理性一合法的权威(或权力)作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崇拜式权威或传统世袭式权威作为基础。
7、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或特点) : 1) 具有明确的分工。
2) 清晰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3) 正规的员工选拔和任用制度。 4) 5) 6) 7)
实行任命制。
具有专职的行政管理者。
行政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 行政管理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8) 理性的人际关系。
8、人际关系学说要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9、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A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B .以社会利益为重。
C .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D .视人为目的。 E .超越法律。 F .自律。
G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10、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