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产品产量 14. 全年肉猪出栏 15. 全年家禽出栏
15.88万吨 9.18 384.31万头 8.21 6834万只 13.79 3.3 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状况
综合:某地区市2004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9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301.14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9.03:29.54:51.43调整为17.45:31.41:51.14,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58和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126元,比上年增长11.9%。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与上年比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2%。其中,食品类价格受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扬的拉动上升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4%,居住类价格上升7.0%。除此之外,衣着类价格下降1.9%,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2%。
各项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各项税收收入68.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1.44%。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200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25亿元,比上年增长6.52%。其中,农业产值99.77亿元,增长5.47%;林业产值4.75亿元,下降0.26%;
--
畜牧业产值57.01亿元,增长9.31%;渔业产值10.74亿元,增长8.0%;农业服务业产值1.99亿元,增长9.64%。农林牧渔业各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7.26%,下降4.37个百分点;林业2.72%,下降0.19个百分点;畜牧业32.72%,提高4.31个百分点;渔业6.16%,提高0.27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业1.14%,下降0.02个百分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21.3万亩,比上年增加11.75万亩,增长1.93%;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06.66万亩,比上年增加6.73万亩,增长3.36%;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含其他农作物面积)635.20万亩,比上年增加13.25万亩,增长2.13%;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0.55%,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1.02;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水稻优质品种种植率62.61%,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甘蔗产量受夏季洪涝和秋季干旱的严重影响有所下降,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
各类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建材、装饰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共485个,比上年增加 7个,其中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14个。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达50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4%。
3.4 发展规划与预测
3.4.1 某地区市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规划
根据某地区市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规划,某地区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规划期内达到优势产业及其骨干产品突出,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
--
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业优势产业科技和市场创新体系;扶持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
一.发展目标
1.农业优势产业经营水平大幅度提高。优质稻谷、大宗蔬菜、糖料蔗、荔枝、龙眼、香蕉、柑橙、西瓜、木薯、茉莉花、八角、板栗、金银花、生猪、肉鸡、肉鸭、黑山羊等传统农业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产品优质品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甜玉米、马铃薯、木瓜、菠萝、桑蚕、蘑菇、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肉牛、奶牛、罗非鱼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大,成为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2.农业优势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税利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 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税利1000万元以上的20家。
3.优势产业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建立 5家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国内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
4.农业优势产业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10年,发展注册会员500个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家。培育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以上;建立甘蔗、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全市性的行业协会10个以上。
5.农业优势产业品牌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农业优势产业产业经营组织创国家和自治区级著名品牌产品 进一步增加,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 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及其骨干产品
--
规划期内着重培育优质粮食、蔬菜、水果、蔗糖、木薯、桑蚕、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畜牧、水产等12大农业优势产业。对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传统农业优势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按照既定的规划、目标和措施,重点提升产业化程度,向纵深延伸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对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具有明显自然资源和市场优势,生产规模扩大和产业链延伸开发潜力较大的产业,重点培育农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科技投入,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和名牌,建设优势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广标准化营销。
1.粮食类产业及产品开发
a.传统优势产业。做强优质稻产业,重点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推行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应用,提高大米整精米率;研发应用大米精深加工、米糠油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加工的综合利用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营销技术,打造品牌和名牌,应用包装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
b.新兴优势产业。(1)甜玉米产业。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强育苗、大田栽培、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主攻甜玉米食品罐头加工项目,引进玉米糖和玉米饮料产品加工企业;应用甜玉米秆、玉米苞心等副产品的综合加工技术,开发肉牛和奶牛粗饲料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甜玉米的附加值。(2)马铃薯产业。引进推广高产高粉优质新品种,加强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推行规模种植,提高规模效益;主攻马铃薯淀粉加工项目,加强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服务,完善和规范淀粉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马铃薯订单生产;开发马铃薯食品加工项目,引进加工企业,带领马铃薯产业发展。
2.蔬菜类产业及产品开发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