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汇文双语学校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
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1.细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拼音填写汉字。(8分)
我赶紧把裤腰带嘞紧,手上吐口tuò沫,抱住树干,huǎn一huǎn劲,便sōusōu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噌着了树干,凉sōusōu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3)联系生活实际,补写下面对联的下联。(2分) 爬树去柳叶心生凉意, ▲ 。 2.古诗文填空(10分)
(1)在她没有来以前,我仿佛‥‥‥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 ▲ ,成为 ▲ ,成为 ▲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2) ▲ ,今上岳阳楼。(杜甫《 ▲ 》)
(3)不必说 ▲ ,光滑的石井栏, ▲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 (4) ▲ ,思而不学则殆。 (5)《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其中一儿认为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的理由是: ▲ , ▲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童年的朋友》作者高尔基 ,俄国作家。本文是选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C.《母亲》、《纸船》、《成功的花》选自诗集《繁星春水》,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 , 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作家。
D.《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5.名著阅读:(7分)
①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3分)
②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哪一个?(1分) 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说声去,就无形无影的,跳到他那山上,来到洞口,一顿铁棍,把两扇门打得粉碎。口里骂道:“那馕糠的夯货,快出来与老孙打么!”那怪正喘吁吁的睡在洞里,听见打得门响,又听见骂馕糠的夯货,他却恼怒难禁,只得拖着钯,抖擞精神,跑将出来,厉声骂道:“你这个弼马温,着实惫懒。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
1
上文描写的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结合选文,试分析打斗双方各自的性格特征。6.青口河污染严重。有人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有人将工业污水排入河中。为此,汇文双语将组织社会调差,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你作为一位小记者将采访一位人员,你如何得体明白的提出问题。
(1)采访一位锻炼的老人,向他了解对污染现象的看法。(2分)
(2)访问环保句局长,向他了解环保部门关于青口河污染问题的措施。(2分) 二、理解·感悟 (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第7-8小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3分) 8.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赵普》,完成文后问题。(15分)
9.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普少习吏事 ( ▲ ) ②读之竟日 ( ▲ )
③普颜色不变 (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
10.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3 分)
A、闭门读 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11.翻译句子(3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12.语意用“/”为下面这句话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一处)。(1分)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13.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三)阅读《三颗枸杞豆》,完成14—17题。(共15分)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临死时,好多亲友都去探望他,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去了。我没有去;我怕再看见他那张凄楚、苍白
2
的脸。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
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〇”! ‘ 但\〇”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〇”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具有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1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三叔送“我”三颗枸杞豆的用意是什么?(3分)
15.文中说“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比较三叔和夸父有什么异同点?(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16.“〇”在课文中有其特定的意义,抛开课文,发挥想象,你认为我们还可以赋予“〇”怎样的内涵?(4分)
17.在三叔的眼里,这三颗枸杞豆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〇”,在“我”的眼里,三颗枸杞豆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如果说三叔留下了一个谜语的话,在你眼中,这个谜语还有怎样的解释?(4分) (四)阅读微型小说《最后的铁匠》,完成下列各题。(共19分)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