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年级上册品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3 1:10: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有困难,我不怕

学情分析:

当代一部分中国孩子,由于一直是在大人们的精心呵护下生活的,家庭的溺爱使不少孩子自小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心理。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稍稍遇到一点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办法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于别人。长此以往,降低了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我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地克服困难重重、战胜自我,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单元对学生进行了“成功教育”、“励志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追求梦想,进行积极的自我完善,帮助他们锻炼意志,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使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占胜自我。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3.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自信,锻炼意志,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勇敢地追求理想。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教材分析:

(主题一)这点困难算什么。一前一后两段文字,力图使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微笑面对,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这两段主题文字与相关的情境对话、故事以及活动互相配合,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与实践中使学生受到乐观情绪的感染。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认识到:消极地放弃和积极地迎难而上两种态度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组情境对话共包括四幅图片,帮助学生对“困难象弹簧,你弱它就强”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自己“可以做又最怕做的事”,然后讨论怎样克服困难,鼓励学生记录真实感想。“我也失败过”这一部分介绍了爱因斯坦、邱吉尔、贝多芬、林肯等几位成功名人,给了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自己的档案袋,用开朗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后,第二段文字是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具体指导。交流活动讨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乐观面对挫折的同时,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主题二)成功一定有方法,鼓励学生努力做一个自信的、积极向上的人。第一部分“为自己喝彩”应该采用实践性教学,避免流于形式、空洞说教。教材在这里设计的三个“活动表格”很有实效意义,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后的延伸,可以把学生的记录作为一种学习评价的载体。第二部分课文介绍了王献之等名人,激励学生做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这也是获得成功的有效方法。

(主题三)每天都有好心情。第一部分内容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情绪。首先是宽容、理解、谦让的角度;第二层是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第三层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克制坏脾气的方法。第二部分内容应该是对学生

的生活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不生气,还要经常都是开开心心的。这里的交流设计用的了非常可能的卡通图标,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开心日历。长沙

主题一 这点困难算什么

教学内容:

1、困难是什么; 2、我也失败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诱导和便是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教学准备:

类似战胜困难的故事,写有名言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困难是什么

一、谈话导入。

二、看图讲故事,认识困难

1、学生自学: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每图讲什么 2、和同桌讲讲图片,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每幅图片,说说困难是什么。

4、引发学生思考:“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的含义。 5、教师小结。 三、讲故事,悟道理

1、请学生观看第二组图片,并讲故事。

2、学生听完故事,请学生谈谈对于“勇士”战胜“困难”的办法很简单的看法。

3、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4、交流看法。

5、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 6、学生填写课文的空白框。

7、教师讲类似的故事,进一步帮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开展活动,启发学生

1、观看课文的最下面的图片。 2、帮那个小姑娘想想其它的办法。

3、联系自己,启发学生找出自己“可以做又最怕做的事”来尝试。 4、小组讨论怎样克服困难。 五、布置作业

回家去尝试找一件自己可以做又怕做的事来尝试。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我也失败过

一、谈话导入

二、结合名人档案理解第一段主题文字。

1、事先布置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故事。

2、引导思考:这些人都曾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为什么还能取得成功呢? 3、对比自己的行为讨论: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愿意当众说,也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告诉老师,让大家来帮他分析,应该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看图听故事,探讨问题

1、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2、学生分析小雪的心理,探讨她该如何面对一进的失意。 3、学生续编故事:小雪会成功吗? 4、教师小结。

四、读名人名言,学道理

1、读爱迪生的名言,想爱迪生的故事,并交流。 2、学生在讲其他名人类似的故事

3、交流:有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了无所谓,根本不要放在心上。”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主题二 成功一定有方法

教学内容:

1、为自己喝彩; 2、我坚持,我成功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自信,从而通过积极的努力,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勇敢地追求理想。

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培养毅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做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指导孩子们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努力方向;相信自己能成功,充满信心地去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做一个自信的、积极向上的人。 教学准备:

1、两套活动表格、书法条幅、学生照片。 2、搜集有关坚持不懈的成功的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自己喝彩

一、谈话导入

1、师:如果别人现在碰到困难,最需要你的鼓励,你对他说什么? 2、假设你碰到了同样的情况,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 3、谈谈听了自我鼓励的话之后的感受。

4、师小结:经常鼓励自己能使自己变得自信。 二、引导寻找自信的方法

方法一:

1、提问:我们还有什么方法使自己变得自信,不怕困难了?

2、出示男孩想办法克服自己的缺点的图片,问:他是想什么办法改掉自己粗心的毛病的?

3、总结方法一,自信从点滴做起。 4、出示表格范例,指名读一读。

5、提要求:孩子们,你们能像男孩一样定下自己改掉缺点的目标吗?做得怎样呢?

6、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7、学生汇报。

8、老师的奖励:把有进步的同学的名字照片贴在“队角”的“我进步了”栏目中。

方法二:

1、演示情境故事,提出面对山的难题,想一想,一休会怎么做? 2、出示父子情境对话,想一想,孩子该怎么做? 3、讨论回答,说方法。

小结:如果事情本身难以改变,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4、总结方法二,自信就是勇于改变自己。

5、活动:列出自己面对面的问题,谈谈你曾经想过什么办法进行改变,效果怎么样?

方法三:

1、师讲述情境故事,贴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横幅,解释意思。 2、打出小珊的“计划书”,提问:小珊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3、实践:我们也像小珊一样写下自己的计划,为自己的计划和梦想去奋斗。 4、学生写计划书。

5、总结方法三,自信就是相信梦想,马上行动,尽力做好每件事。 三、教师小结:出示结语:为自己喝彩吧!成功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实践拓展

继续按照三个表格的内容完成对自己的反省、总结,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成长档案”里面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我坚持,我成功

一、故事导入

出示《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1、提问:王献之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王献之父亲的诀窍是什么吗?

2、小结:坚持就是成功。

搜索更多关于: 四年级上册品社 的文档
四年级上册品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rkk7nu7z7s7tu44go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